為貫徹落實“532”發展戰略,優化創新創業發展環境,常州市通過“三抓三促”加速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確保新市民和青年人“有住房”“住得好”,讓更多人“引得進”“留得住”。據了解,在《常州市“十四五”城鎮住房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常州市提出了“再加1萬套”的工作目標,即到2025年末,計劃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6萬套(間)以上。
人才公寓
1月26日,《常州市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實施方案》(常政辦發〔2022〕7號)正式出臺,常州市成為全省第3個出臺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的城市。目前,常州市已建立了副市長為組長的市保障性租賃住房工作領導小組,各轄市、區人民政府正抓緊時間,參照成立領導小組。實施方案出臺不到1周的時間,天寧區就一次性審核出具了兩份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認定書,將向新市民和青年人提供1213間保障性租賃住房。2月15日,常州市出臺了《關于加強新建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的通知》(常住建〔2021〕23號),從規范基本建設程序、落實工程質量安全、強化工程質量驗收、規范保修及質量投訴處理、嚴格政府監督管理等五大方面,為保障性租賃住房的質量保駕護航。
“十四五”開局年,常州市摸底排查了個100多個租賃項目、共計房源4萬多套(間),項目儲備率達到了“十四五”計劃總量的65%;目前,已確定納入保障性租賃住房管理項目2.5萬套(間)。建成了一批配套齊全、設施完善、交通便利、服務優良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如拾壹梧桐人才公寓、湖塘人才公寓、經開區青年活動中心、鳳凰創業中心青年公寓、新運·泊寓人才公寓、荷香苑人才公寓、景豪人才公寓等,為新市民和青年人提供了舒心和放心的居住環境。2022年,常州市持續加碼,在制定經營性用地出讓計劃時,要求轄市區下好保障性租房住房用地保障的“先手棋”,新開工建設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將主要安排在產業園區及周邊、軌道交通站點附近和城市建設重點片區等區域。
在政策制定的同時,同步對接大數據管理部門,同步研發市區一體化的保障性租賃住房監管平臺,將項目認定、聯合審批、建設管理、租賃監管等一并納入,相關數據與稅務等部門實現“直聯”,同時,還為后續服務的持續提升預留了可拓展空間。目前,保障性租賃住房申請入住系統也已經上線,新市民和青年人可以在線挑選房源,預約入住,手機小程序也即將上線。
常州市充分利用存量住房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形成了盤活存量資源的多樣化模式。安置余房資源回攏,如鐘樓區為解決轄區內高新企業技術人才居住需求,對轄區內閑置安置房進行改造,打造“新運·泊寓”人才公寓,按精裝型標準進行統一裝修,提供一室一廳、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等戶型保障性租賃住房共168套;國有閑置資源盤活,如“青野公寓”,利用原空置老年公寓資產,引入第三方專業公司設計、裝修、運營和管理,定位中高端人才公寓,提供loft、單間、套房等多種戶型保障性租賃住房共87套(間);社會閑置資源改造,如新北區的“安+”公寓,利用安莉芳企業配套用房,促成運營公司與安莉芳合作,建成保障性租賃住房116套;四是老舊資源提升,如“壹拾梧桐”,通過改造提升老舊打工樓,打造功能齊全的智慧型社區。
在做好全市“一盤棋”的同時,常州市鼓勵“一區一策”,全面征集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可復制清單”。去年年底投產使用的豐澤一期人才公寓,目前入住率就接近80%。通過對存量安置房的精裝修改造,“薛+”人才公寓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預計2023年竣工交付的西洋莊項目,在建設之初就明確了7-9折租金定位。宿舍型、公寓型、Loft、套房等更多實用的戶型在陸續推出中,健身房、共享廚房、私人影院等成為了標準配置,創業基地、法律咨詢等更多帶有特色的租賃住房“周邊衍生服務”正在孵化中。(通訊員 壽可 徐歡 記者 馬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