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廣州眾多新盤亮相,相比戶型產品方面發生的變化,變得最多的是售樓部。不少售樓部從外面看更像引人打卡的網紅景點,進到里面,甚至不見沙盤,看不到洽談區,從空間和氛圍來看,一點兒不像售樓部。博物館化、美術館化、潮玩店化、城市客廳功能化,售樓部正在不斷升級進化。業內人士表示,售樓部升級除了是品牌與品質競爭更加激烈、人們對買房體驗要求更高的表現外,也反映出設計功能化和實用化的趨勢。
造型美與科技感齊飛
在樓市進入品牌競爭的時代,售樓部作為買房者接觸項目的第一印象承載之處,越來越受到重視。當下很多售樓部更加追求設計感,足夠炫酷和驚艷才能制造熱度,甚至成為網紅打卡點,為項目吸引更多人氣。
五月初,位于黃埔的保利翔龍天匯全新的銷售中心開放,這個名為山和館的建筑被打造成沉浸式山居五感體驗藝術生活館。由知名設計師吳濱,取意水系山石、人與自然,打造的一個傳統文化和當代藝術相融合的山居展示空間。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設計中靈動起伏的自然弧線,替代了建筑中常見的橫平豎直,室外一方池水倒映出靜謐山景,讓人仿佛進入到了山水畫的意境。室內空間將拱形、圓形元素做了全新演繹,打造成極具藝術氣息的社交場所。
新盤中,鐵建信達花語天宸和金地景業格林水岸的售樓部不約而同采用了棧橋設計,前者整體采用玻璃、木頭等貼合自然的材料,打造“會呼吸的森氧體驗館”,金色引橋和瀑布流水景觀讓看房人如入“山林秘境”。后者以玻璃盒子空間的概念呈現出通透感,以玻璃棧橋連接到樣板房區域,頗有網紅景點的氣質。從美學的角度看,新亮相的不少售樓部做得美輪美奐,帶給買房人強烈的視覺震撼,此外,目前標桿房企的售樓處也會結合自身的稀缺資源打造,放大優勢,另一方面,會更強調獨特性和辨識度。
以打造方式來看,通常有基于景觀資源造型法以及借助裝置、科技手段的工具造景法。比如,望江望海的項目,售樓部多會結合水元素、船艇造型來設計。基于景觀資源打造銷售中心的設計手法相對常見,很多售樓部甚至借此成了城市的一處觀景臺或會客廳。對于缺乏景觀優勢的售樓部,則一般從景觀節點、藝術裝置和科技運用等方面入手,營造出能讓人記住的記憶點或空間打卡點。
功能多元融合成為趨勢
近幾年,不少售樓部呈現出“去銷售化”風潮及功能異化。房企更多愿意采取功能疊加的策略打造售樓部,常見的有售樓部+圖書館、售樓部+咖啡館、售樓部+藝術館、售樓部+兒童游樂場等。疊加了其他功能的售樓部剛出現時,引流效果明顯,一些客戶即便不買房,也會去售樓部消磨時光。但隨著這種設計成為主流,其話題度和引流作用也在下降。近期,各種創新體驗場景也在不斷出現。
比如,有在售樓處做紅酒品鑒場所的,通過原料工藝展示和現場品鑒進行科普。整個空間設計得就像一間酒吧,吸引年輕人來喝酒、社交,讓客戶在這里品鑒紅酒的同時,提高對項目的認同感。還有以集裝箱貨柜打造售樓部的,可以快速拼裝,十多天完工,既環保又時尚。而不少面向年輕人打造的社區,融入了當下年輕人喜歡的潮玩文化,功能上融合了展覽、電競、零售、互動體驗等。
一家大型房企的項目設計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傳統銷售中心通常會設有專門的品牌墻展示公司實力,但購房者對于信息接受度一般。而做有趣味感的藝術展廳,把品牌的宣傳內容通過展覽的方式呈現出來,再配合上有趣的文案和高科技的表現形式,客戶更容易接受。同時,加入了互動多媒體及智能應用等,展示家及未來家的設計,讓購房者直觀體驗未來生活方式的各種高科技手段和設備也越來越多地運用于售樓部。
可以看到,售樓部功能的融合化、空間的多元化已成為趨勢。一個售樓處,可以融合多個功能模塊,包括閱讀、餐飲、辦公、花店、手辦等,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客戶的需求。這讓購房者來到售樓部就好像在逛小型商場一樣,不僅可以買房,還可以休閑、社交、遛娃、享受美食甚至辦公。也因此,越來越多房企把售樓部重新定位為城市會客廳、生活館。
體驗和服務升級展示生活方式
售樓部為何熱衷“不務正業”,為何會呈現出功能異化的趨勢?業內人士表示,售樓部體現出房企的設計功底和審美情趣,對于購房人而言,體驗感直接影響對項目的接受度。隨著市場同質化競爭更加激烈,售樓部也正成為項目未來生活方式的重要展示平臺。不少房企甚至直接將售樓部與小區未來的社區商業配套結合,提供真實的生活場景展示。
如中海觀云府的售樓部就直接以“方舟客廳”為名,進入售樓部看不到沙盤,感覺來到一個有咖啡、美食、書店、花藝、手作區域的美學館。通過高科技的實景展現,購房者能看到項目的景觀效果以及各種配套設置。這個和方所聯名打造的空間,既是售樓部也是為社區定制的一個未來長期使用的休閑美學空間,未來的業態運營將由方所主導,構成一個涵蓋書店、咖啡店、花藝、健身運動的社區生活館模式。增城新盤國貿學原日前開放銷售中心,直接稱為開放美學示范區,因其售樓部和約1000平方米的IniPark新生代活力街區相連,貓咖、手作店等業態試營業,吸引市民前去打卡游覽。
可以看到,與一般售樓部賣完房子,團隊就撤場不同,與商業運營相結合的售樓部還需要專業團隊持續負責運營場地,以方便完成售樓部向社區配套的功能轉變。顯然,將銷售傳統的引導講解,向社區生活體驗的方式進化,會讓售樓部呈現更多創新的姿態。(劉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