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對絕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是一件大事,既要面臨資金壓力,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考量。受個別房企爆雷、延期交付、降低減配、價格大降等惡性事件的影響,太原市民買房的信心大降。
5月23日,太原樓市新政出臺,以降首付、降利率、減契稅、購房補貼等花式利好組合,支持首次及改善類置業需求。嗅覺敏感的房企必定會借機再次高調炒作政策,以拉動銷售。但省城樓市產品供應端已發生了深刻變化,購房者面對樓市“新變化”,應該更新哪些買房“新姿勢”?
早選房源伺機而動
近期,各地政府接連推出新一輪的購房寬松政策:包括降低房貸利率、降低首付比例、提高購房補貼、降低購房稅費等。這些城市里,包括山西周邊的中部省份省會城市,也包括太原周邊各地市。不少讀者發出疑問:“最近政策放松了,可以下手買房了嗎?”
山西晚報記者采訪了省內外多位知名行業人士,答案是:購房者要結合自身的條件,了解置業目標城市整體發展狀況來購房。購房者如計劃在太原長久生活和工作,是剛需或者改善需求,可以提前下手,看好意向房源,做好購房攻略,在半個月內制定買房計劃。新政出臺后,看房量、交易量會增加,房企也會應景出臺一些購房優惠政策,這也意味著整體房價有可能會漲,此時提前看好房源就會比別人節省時間,更易抓住政策開放期的好時機。
業內人士建議,“看房源,需要提前準備到這樣一個狀態:想清楚自己要買什么樣的房子,在哪個片區,選擇哪幾個樓盤的哪幾個戶型。把這些決策做好,接下來就只是看房源、看價格即可。同時,了解自己的資金、征信情況,做到能夠順利首付及申請貸款。”
購房者若在非省會三四線城市生活工作,市場及房企對政策反應要比太原慢,選房可以相對從容一些。當前,各城市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弱勢城市跟隨大城市一起普漲的時代已結束。同時,即使當地政府出臺積極新政,弱線城市的樓市價格上升幅度有限,購房者可以等待市場明朗以后再做決定不遲。
另外,在樓市和房價長期穩定的態勢下,業主什么時候買房都不會太晚,而且隨著居住需求的多樣化,置業可選擇性只會增多。經濟收入預期不佳的購房者,盲目加杠桿置業不明智,所以不要讓不合需求的房子成為了生活和幸福的累贅。
值得注意的是,大幅降價、品牌已出現嚴重財務危機的樓盤依然要慎選。逢交房必維權,已是省城樓市普遍現象。但細究起來,每個項目維權內容卻是千差萬別,問題的嚴重性迥然不同。
比如,有些維權是因為交房綠化不到位,事實是公共綠地尚未竣工,樹木花卉品質不夠高端;有些維權是因為樓道、樓梯沒有鋪瓷磚、入戶大堂及小區大門不夠氣派;還有配建學校教學團隊非總校,售房沒明示,房企涉嫌錯誤引導等。比這類維權問題嚴重的是精裝房交房品質與樣板間差別過大,貨不對版;樓價下降過甚,工程質量惡劣等。而最讓人心生同情的維權是品牌運營不佳、交房遙遙無期;樓盤一房多賣,收房辦證艱難無助;項目違規開發銷售,被查封等事件。對比各類維權,如今購房者選房對品牌選擇更要心中有數,不要一味迷信大品牌、上市公司、豪宅產品,影響基本住房訴求的品牌千萬不能碰。
弱線城市切勿“沙里淘金”
目前,全國已有上百個城市出臺了樓市新政。如個人經濟條件優渥,在一線和強二線城市置業是最優選。但在實際操作中,一線和強二線城市的購房資金和政策門檻太高,若沒有去一線或強二線城市定居生活的計劃,退而求其次,可以選自己所在地的省會城市置業。業內人士表示,“生活在經濟較弱的城市,手中房子又是老區老房,或者說到現在還屬于空置率較高的新區房子,那么最好找機會脫手這類房源。”
如需在非省會城市置業,置業前需要考慮清楚一些實際問題。非省會城市基本屬于三四線的弱勢城市,這類城市的城建水平、軟性環境等條件較弱,人口外流傾向明顯,房地產發展的空間相對有限,存在房地產流動性差的問題。購房者在置業前得做好長期居住及養房的打算,這些區域的二手房、租房市場不活躍,房子轉手難。
選房時要避免“硬傷”,例如,沒有優質學區的老區老房很容易失去流動性,由于城市缺乏外來流動人口,有支付能力的本地人又不存在購置老房的需求,想賣房時很可能遇到二手房市場無人問津的情況。
有優質學位房以及城市新區的主流新房,這兩類房源完全有可能在階段性出現供不應求,市場較熱的局面。此時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階段性供不應求完全是階段性改善需求爆發的結果,長期看大多是要降溫的。但無論怎么降溫,至少這類房源處在相對優勢的位置,最壞也不至于失去流動性。所以非要在普通中小城市投資房產的話,基本也只有這兩類產品能選,緊緊跟隨主流改善需求。
此外,商務公寓、老大樓、超小戶、小產權、老公房、高總價豪宅等各種居住功能不強的房子,只有在一線城市才能成規模地細分市場,不建議普通購房者去買,更不要有賣掉舊房去投資置業的想法。
“城市之間整體優劣差距的內部原因,是經濟、人才等方面的巨大結構性差異導致。弱線城市魚龍混雜,好壞參半,任何一個行業內人士都沒法逐個研究哪個樓盤更有潛力。這里只需要注意一點:盡量不要去干沙里淘金的事情,購房不是打游戲,樓盤走勢和購房成本并不成正比。”業內人士表示。(記者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