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人參賽,21人遇難。甘肅白銀市第四屆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造成的悲劇,令國人震驚。
天災還是人禍?生命的凋零令人扼腕,背后的問題更值得追問。此次事件最大的失誤,是運營方沒有對氣象部門提供的預警做出正確預判,極端天氣來襲,造成多名選手因“失溫”而不幸遇難。既然當地氣候異常,溫差較大,何以僅將沖鋒衣等保暖裝備作為建議選項?遭遇特殊天氣,何以未能暫停或中止比賽?網友質疑,此次賽事可能存在主辦方為盈利而減少安全保障支出的情況。
據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馬拉松藍皮書》數據,自2016年以來,國內馬拉松賽事場次呈現出直線式上升,僅2019年全國范圍內共舉辦規模賽事1828場,年增長率分別達到11%、43.47%、15.62%。2020年發展目標要超過1900場,參賽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規模賽事產業突破1200億元。今年年初至今,已經“報名截止”或是“比賽結束”的越野跑賽事超過40個。整個市場井噴式發展的背后,卻呈現了野蠻生長的趨勢。比賽集體作弊、賽事成績與獎金不匹配、賽事組織欠佳、賽事與城市融合不恰等種種問題,時常被暴露出來,其背后既有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運營方的經濟至上,還有相關職能部門的各自為政。這種“辦馬”風潮的粗放式發展,為運動員的生命安全埋下了隱患。
血的教訓已無法挽回,要遏阻馬拉松經濟的無序狂奔,不但要在管理體制機制上創新完善運營模式,更要強化應急預案的審批,應急救援基本設施的投入,對生命安全提供更有效的保障。運動是為了健康,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之上。(劉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