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正在修繕的蛇頭灣炮臺舊址在進行巡查通道挖掘作業中,發現了四門于道光年間佛山鑄造的大炮,距今約180年。每門大炮重六千司馬斤(約3.6噸)。據初步考證,這四門大炮很可能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軍破壞并掩埋。
發現大炮的位置處于蛇頭灣炮臺舊址的西北方向,山下即為珠江航道。鴉片戰爭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萬娟表示,她得知蛇頭灣炮臺舊址修繕現場發現鐵炮后,便與館領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組織大炮出土工作。為避免古炮受損,她和現場施工人員一起,用手刨土,清理古炮周圍的碎磚塊等雜物,直到清理完畢。
施工現場,初步挖掘出來的4門鐵炮堆放在一起,炮身整體完整,但炮耳有明顯損壞痕跡,炮口及點火嘴也被人為封堵。清理之后炮身銘文顯示,它們的鑄造時間分別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與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還有一門鐵炮鑄造時間有待進一步認定。
鴉片戰爭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蛇頭灣炮臺始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當時建的是三合土炮臺,并削平前面山土為敵臺,面鋪石板,臺內安配炮十七位,神廟一間,兵房八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咸豐六年(1856年),蛇頭灣炮臺被英軍破壞,光緒九年(1883年)重建。因此現存的炮臺為光緒時期樣式,整座炮臺有三合土圍墻環護,形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面積約2520平方米,東面開大門。圍墻內有兩個露天炮位,一左一右,兩炮位中間有暗道相連。
萬娟表示,出土鐵炮銘文顯示,這四門大炮應該是當年布防于蛇頭灣炮臺的第一批裝備,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遭英軍破壞,其中炮耳被毀,炮口、點火嘴被封堵,然后集中掩埋,就是防止這些炮被清軍再次裝備使用。(田曉霞)
關鍵詞: 蛇頭灣炮臺舊址 道光年間佛山鑄造大炮 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