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城綠空氣優,記者從合肥市獲悉,過去十年,合肥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去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5.8%、人均公園綠地13平方米、 巢湖國控斷面考核全面達標......
(資料圖片)
去年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5.8%
十年來,合肥市環境空氣質量總體上改善明顯、持續好轉。數據顯示,2021年,合肥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3天,優良率85.8%,其中有96天空氣質量為優,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新高。與2013年相比,優良天數增加了130天(優良率增長35.9%),重污染天氣持續清零。市民擁有更多“藍天幸福感”。
除此之外,合肥市6項空氣質量監測指標已于去年(2021年)首次全面達到國家標準。“當前,合肥環境空氣中粗、細顆粒物并重,排放上揚塵與工業等一次排放仍占主導,機動車等臭氧與二次顆粒物的前體物源類的重要性逐漸上升的排放格局,屬于典型的混合型污染特征,并有向復合型污染發展的強烈潛勢。”
相關負責人說,未來污染減排空間還將逐步收窄,合肥空氣質量的持續改善仍然需要全社會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和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
人均公園綠地13平方米
合肥市踐行“公園城市”理念,持續推進城市園林綠化提質增量,城市生態和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十年來,全市新增、改造提升綠化面積約12000萬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園綠地面積2894萬平方米,新建、提升公園游園375個。
目前,合肥市森林覆蓋率28.36%,城市建成區綠地率40.3%、人均公園綠地達13平方米,全市濕地率10.33%、濕地保護率75%。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合肥市建成百姓身邊的口袋公園175個,同時高標準建設城區“十大公園”、駱崗中央公園、園博園等重點工程,完成逍遙津公園、天鵝湖公園、花沖公園等提升工程,新增花境1000處,面積24萬平方米,建成200條林蔭路。
巢湖國控斷面考核全面達標
十年來,合肥加快推進綠色發展美麗巢湖建設,初步探索出一條大湖治理保護的新路子。2012年以來,在巢湖流域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城鎮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承載壓力下,巢湖治理依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國控斷面考核全面達標,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濕地面積恢復較快,藍藻水華總體呈下降趨勢。
從巢湖水質來看,平均水質由2015年劣Ⅴ類轉為Ⅳ類,2020年一度好轉為Ⅲ類,創1979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今年1~7月,巢湖湖區和東、西半湖富營養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東半湖下降2.1,西半湖下降1.3,全湖下降1.6。
同時,巢湖藍藻發生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2021年,巢湖湖區首次監測到藍藻水華時間為5月30日,與2020年同期相比,首次監測到藍藻水華時間推遲56天,水華發生次數、累計面積、藻密度分別下降42%、20%、32%。2022年,水華發生累計面積為543.76平方千米,同比下降53.4%,藻密度下降14.2%,基本做到沿湖藍藻不聚集、無異味。
據悉,未來,合肥市將建立完善流域統一監測體系、跨區域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工程項目建設體系、水環境治理項目評估體系、水環境保護法規體系以及考核體系等“六大體系”,到2025年,確保流域國考斷面穩定達標,巢湖全湖水質穩定達到Ⅳ類;到2035年,力爭巢湖全湖水質達到Ⅲ類,爭當城湖共生的養人福地,擦亮最好名片,打造巢湖名城。顧任玲 記者 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