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病變就會讓人變得感覺遲鈍,甚至沒有感覺,其實人有感覺知道疼痛是一個保護機制。比如一個正常人光腳走在地上踩到玻璃碴子,知道疼就躲開了。如果是糖尿病人被劃破了,還沒有感覺,是不是就很危險?
周圍血管病變會讓一些小動脈的血管內膜受損傷,會讓血管閉塞,就會導致組織的缺血,嚴重了可能會導致缺血壞死。
當受了傷以后,因為組織的血糖比較高,這個高糖環境是細菌最喜歡的,所以就會造成感染,因為一些小動脈的閉塞,造成組織的缺血,愈合就比較困難。再加上感染,就有可能導致壞死逐漸加重。
為什么主要發生在足部?因為足離心臟比較遠,都是小血管。
糖尿病足,重在預防。
#吃得多卻一直掉秤要警惕糖尿病#最靠譜的還是查血糖,特別是預防“糖尿病前期”指標的發展。
¹可以參考監獄的食譜和活動量。服刑人員對糖尿病、高血壓的科普宣傳知曉率,遠大于社會人群。²特別是那些18-44歲就進來的,糖尿病、高血壓的患病率都遠低于社會人群。³蔬菜吃得多,運動+勞動;禁止飲酒,2020年起全面禁煙。
糖尿病的病因,簡而言之就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病人胰島β細胞出現罷工或怠工,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或作用減弱。因此,恢復胰島β細胞功能,有望使胰島素依賴型患者擺脫頻繁的血糖監測和胰島素注射。
據悉,糖尿病干細胞療法始于1998年。到21世紀初,該領域受益于模式生物胚胎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2010年后加速發展。目前,干細胞強大的增殖和分化潛能使其成為胰島β細胞的潛在來源。
在干細胞療法治療1型糖尿病方面,該領域需要進一步提高干細胞轉化生成成熟的、可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的能力,還需要解決移植的干細胞衍生的β細胞免受免疫排斥并確保其純度等重要問題。
今年年初,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醫學》在線刊發了我國科學家在干細胞治療糖尿病研究中取得的重要進展——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研究團隊、中國醫學科學院彭小忠研究員研究團隊和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沈中陽教授研究團隊合作,解決了高效誘導人多能干細胞(IPS)分化成為功能成熟的胰島細胞的難題。(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