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條DNA單鏈,反向平行,一段由3’端開始,一段由5‘端開始,螺旋成雙鏈結構。
外部是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構成的
內部堿基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T,C-G)
堿基之間是由氫鍵連接
脫氧核苷酸之間由磷酸二脂鍵鏈接。
2、在DNA的雙螺旋結構發(fā)現(xiàn)中富蘭克林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什么諾貝爾獎沒有她?
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發(fā)現(xiàn)DNA的雙螺旋結構,為分子生物學奠定了基礎,他們也因此和威爾金斯共享了1962年諾貝爾獎的榮光。然而,很少有人記起這一里程碑式的工作中另外一位功不可沒的科學家——富蘭克林。
上世紀末,富蘭克林這位“DNA黑暗女神”逐漸得到科學界認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把新建的一座大樓命名為“富蘭克林威爾金斯”大樓,英國皇家學會也設立“富蘭克林獎章”,以獎勵在科研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擴展資料:
雙螺旋模型的意義,不僅意味著探明了DNA分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它還提示了DNA的復制機制:由于腺膘呤(A)總是與胸腺嘧啶(T)配對、鳥膘呤(G)總是與胞嘧啶(C)配對,這說明兩條鏈的堿基順序是彼此互補的,只要確定了其中一條鏈的堿基順序。
另一條鏈的堿基順序也就確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條鏈為模版,即可合成復制出另一條鏈。克里克從一開始就堅持要求在發(fā)表的論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對原則,立即使人聯(lián)想到遺傳物質可能有的復制機制”這句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DNA雙螺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