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年返鄉,看到家鄉又有了新變化,更干凈、更整潔、更漂亮了!”亳州市譙城區十八里鎮小懷村田方莊村民方威常年在外務工,談起家鄉變化,他難掩心中的喜悅。
方威今年36歲,十幾年前隨村里人離開家鄉外出務工,最初搞裝修,跑了許多個城市,近幾年相對穩定下來,在南京一家電子廠工作。而無論身在何處,每年春節,方威都會回家過年。今年因疫情原因,廠里提前放假,他元旦就返回了家中。
近年來,每年返鄉,家鄉的新變化都讓方威欣喜不已。“過去村邊的急三河就是一條‘野河’,河邊雜草叢生,河水也很臟。前兩年回來,發現河水清了,河岸邊雜草沒有了,還進行了綠化,鋪上了彩磚,修建了沿河路和涼亭。”方威說,當時他拖著行李箱在村口站了很久,欣賞著美麗的景色。
今年返鄉,方威又有了新的感受。村里的道路安裝了路燈,房前屋后亂堆亂放的雜物、陳年的垃圾都被清理得干干凈凈,綠化又增多了。“以后老年人晚上出門不用擔心看不清路了。”方威說。
村莊內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垃圾都是直接倒在坑里,現在每家每戶門前都有一個垃圾桶,環衛工人會定時來清理。村莊的主干道上也有環衛工人清掃垃圾,村內溝塘、畜禽養殖糞污都被清理得干干凈凈。”方威說,村里推進改廁工作,過去臟臭的旱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干凈的沖水馬桶。
村里的灰土墻也變成了會“說話”的文化墻。“美麗鄉村和諧家園”“走遍千山萬水還是家鄉最美”“村規民約成良俗、文明風尚傳萬家”“垃圾分類人人有責”......行走在平坦的村道上,房前屋后,一幅幅色彩鮮艷奪目、內容積極向上的墻畫,成了一道亮麗的鄉村風景線。
變化的不僅是村里的人居環境,還有村民的觀念。“看到村里那么干凈,大家都自覺地開始維護環境,把自家庭院也打理得漂漂亮亮。”方威說,他家也種了很多花草,買了一些盆景,有條件的村民院子里還建了假山、魚池,“大家對居住環境的追求越來越高,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真的感覺很幸福!”
記者 曾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