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和收益率雙雙降低!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近日不完全統計(主要監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數據,7月結構性存款發行數量共1496只,環比下降6.67%;其中,人民幣結構性存款1447只,美元結構性存款49只。
此外,據央行數據,截至2021年6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6.04萬億元,環比下降4.89%,同比下降44.21%,創下2017年6月以來的新低水平。6月份結構性存款規模相對于2020年4月頂峰時期共下降了50.24%,已經腰斬。
“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主要是受政策影響,監管仍在持續規范結構性存款市場,一方面防止結構性存款規模大幅回升,另一方面防止銀行發行收益過高且與風險不匹配的結構性存款,抬高整個銀行業負債成本。”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央行在引導實際利率下行、銀行凈息差水平收窄,部分銀行也在主動壓縮高成本存款的量價水平。
記者注意到,銀行結構性存款曾是銀行高息攬儲的重要工具,但目前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而言,其利率已然不占優勢。從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來看,據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不完全統計(主要監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7月份新發行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平均期限為121天,較上個月增長4天;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3.57%,環比下跌2BP,同比下跌18BP。
“和銀行普通存款相比,結構性存款具有期限短、收益高的特點;和銀行理財產品相比,結構性存款的優勢在于更安全,中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基本上都100%保障本金安全,受存款保障制度保護。”劉銀平說道。
對于銀行結構性存款未來的發展,劉銀平表示,結構性存款規模或繼續壓縮,占全部存款的比例也會逐漸下降。“對銀行來說有利有弊,雖然可以降低負債成本,但是攬儲難度更大。銀行需要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及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增強用戶黏性,另外也要主動拓展資金來源。”劉銀平說道。(記者王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