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銀行的一項安全穩定、收益較高的存款類產品,大額存單一直受到穩健性投資者的青睞,也成了銀行攬儲利器。今年以來市場利率不斷下行,而此前隨著按月付息的大額存單產品“下線”,包括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陸續推出大額存單線上轉讓功能,為未到期的大額存單提供了靈活變現的渠道,也成為銀行增強攬儲動力的一大重要舉措。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轉讓業務可以幫助客戶在享受長期限較高利率的同時獲得這項資產的流動性,確實可以增強大額存單的競爭力,對于客戶來說也有額外吸引力。
“按月付息”產品逐漸“清零”
安全穩定、收益較高,讓大額存單備受部分保守型投資者的追捧,也一直被認為是各家銀行攬儲的利器。尤其是此前“靠檔計息”和“按月付息”的方式,則讓大額存單的流動性明顯高于普通銀行理財產品。
為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近年來監管對“高息存款”產品頻頻出手。繼靠檔計息產品被叫停后,今年初“周期付息”存款產品也被定調為違規產品,“按月付息”模式一去不復返。
在年初發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以專欄的形式指出,2019年以前部分金融機構為吸收存款,發行了活期存款靠檔計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和周期付息等所謂“創新”產品。這些產品的實際利率水平明顯超出同期限存款利率,且違反了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等規定。“周期付息”存款產品被明確定調為“不規范存款創新產品”,被要求督促整改。
在央行發出信號后,多家銀行叫停了周期付息產品。有銀行業內人士表示,除了監管窗口指導對于大額存單的操作模式有了限制之外,各家銀行出于成本考量也都逐漸叫停了按月付息的大額存單產品。
值得留意的是,今年以來,市場利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大額存單利率也在整體下跌。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分析指出,近兩年銀行業凈息差水平整體收窄,很多銀行通過壓降高成本存款產品來降低負債成本、優化存款結構,大額存單利率整體下跌。
大額存單線上轉讓仍在試水期
雖然一直以來,大額存單被認為流動性比定期存款要好,但隨著監管收緊,對于靠檔計息和按月付息功能的“下線”,在轉讓業務推出之前,持有大額存單的客戶若需要變現資金只能通過質押或提前支取的方式,而這兩種方式都會對利息造成一定的損失。
某國有銀行廣東省分行的一位客戶經理告訴記者,目前大額存單的提前支取只能按照活期利率計息。而如果采取質押貸款來獲得流動性,一般來看利率要遠高于存款利率,不適合資金長期使用。
流動性變差后,大額存單能否成為攬儲的流量擔當?在此背景下,大額存單的線上轉讓業務則成為各家推廣的業務新亮點。據了解,目前各大銀行可轉讓大額存單主要通過線上渠道實現,持有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原價轉讓、折價轉讓或溢價轉讓。
以某國有銀行為例,早在2020年9月就推出了線上可轉讓大額存單。據介紹,當大額存單持有客戶有流動性需求時,可在銀行平臺發起轉讓掛單交易,自主設定轉讓利率,減少按傳統提前支取方式帶來的利息損失;有購買需求的客戶也可在網銀端瀏覽出讓方掛單信息,掛單轉讓的大額存單期限和產品收益率更加豐富,客戶可自主決策購買。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目前來看,支持線上轉讓的大額存單比例還不高,尚處于“試水”期,因而對于個人投資者多家銀行轉讓均免收手續費。
線上轉讓或持續升溫
大額存單的線上可轉讓有無風險?目前來看尚未引起監管的注意和發聲。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則表示,從目前透露出來的模式來看并無不妥,也沒有突破監管許可。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一種產品創新,可以給客戶在享受較高利率的同時獲得這項資產的流動性,并不需要急于質疑其規范性。
某銀行金融市場投研負責人告訴記者,從目前模式來看,轉讓后,新的存單所有人依然在限額內享有存款保險的保障。
對于銀行大額存單線上轉讓服務的未來發展情況,多位銀行一線從業人員表示,目前從實際經驗來看,在利率下行等前提下,可線上轉讓已成“新賣點”,預計會有更多客戶通過線上轉讓的方式增強資金流動性。(記者戴曼曼實習生呂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