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各大銀行攬儲利器的大額存單再度開始吸引投資者。隨著靠檔計息、按月付息的大額存單陸續“下架”,不少銀行在近期相繼推出“新玩法”——開通大額存單線上轉讓功能,對于個人投資者不限制交易次數、減免手續費,部分銀行還支持大額存單分拆轉讓,借此提高大額存單業務的競爭力以及對活期客戶的吸引力。
A 線上轉讓漸成趨勢
作為收益較高的存款類產品,自2015年6月15日正式推出以來,大額存單便備受銀行推崇,同時也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8月5日,浦發銀行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該行已上線個人大額存單轉讓功能,客戶可通過手機銀行實現個人大額存單產品自由轉讓。據悉,客戶在急用資金時,只需打開該行的手機銀行,發起轉讓、自主定價、轉讓掛單成功三步就可完成,迅速實現長期封閉資金的提前變現。此轉讓過程為全線上辦理,客戶無需簽訂紙質申請材料,同時,全年可交易,不受雙休日、節假日等影響,在推廣期間費率為零。
除浦發銀行之外,目前,已有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均可支持線上轉讓大額存單。有部分銀行業在其產品宣傳單中介紹稱,“大額存單產品持有方通過轉讓,可以減少提前支取的利息損失,實現資金靈活變現;購買方則獲得了更多產品選擇的機會,可以買到存期短、收益好的產品”。
不過,并不是所有支持大額存單轉讓的銀行都可以實現大額存單產品的全部轉讓。以交通銀行為例,此前,該行發布的相關說明稱,目前,該行在售的大額存單均配備了轉讓功能,持有方可通過網點、網銀或手機銀行進行轉讓,無次數限制,免手續費。不過,根據交通銀行相關客服人員的介紹,大額存單轉讓雖然并無次數及手續費等限制,但僅標明可轉讓的大額存單才可轉讓。除此之外,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客服人員也表示,目前,并非所有大額存單都可轉讓,僅限于標明可轉讓的產品,同時,暫無轉讓次數限制。
另外,山西晚報記者發現,目前,各大銀行普遍對個人投資者大額存單線上轉讓實施優惠政策,免收手續費,但部分銀行已開始對機構客戶大額存單轉讓采取收費措施。比如,華夏銀行于今年5月19日起新增對單位大額存單轉讓業務的收費標準。而平安銀行也在此前新增了對單位大額存單轉讓業務的收費標準,服務價格最低0元,最高不得超過轉讓金額的2.5%。
B “創新”大額存單被叫停
從線上轉讓付款方式來看,目前,大額存單僅支持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全部轉讓功能。事實上,在監管的層層加碼下,各大銀行“靠檔計息”“按月付息”等這些打“擦邊球”的“創新”大額存單業務早已收斂。在采訪中建設銀行客服人員也表示,該行大額存單在轉讓時必須是以全額和整體的方式進行轉讓,不支持部分拆分轉讓,同時,也不支持“按月付息”大額存單。
2020年3月,央行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根據要求,各存款類金融機構應嚴格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有關規定,按規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范存款“創新”產品。
2020年12月14日,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國有銀行集體對存量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啟動調整。
六大行在各自官網相繼發布公告稱,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個人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等產品,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按活期存款掛牌利率計息”。這意味著,“靠檔計息”定存產品“違規創新”基本退出。
今年2月8日,央行在《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加強存款管理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中表示,2019年以前,部分金融機構為吸收存款,發行了活期存款靠檔計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和周期付息等所謂“創新”產品。《報告》稱,這些產品的實際利率水平明顯超出同期限存款利率,且違反了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等規定。這意味著,央行首次對“周期付息”存款產品進行了定調,此類產品也屬于違規產品。
在此之前,已有嗅覺靈敏的部分銀行迅速行動,開始叫停所有按月付息型存款產品,其中包括按月付息型大額存單產品。按照交通銀行的回應,根據監管近期對于加強存款管理的工作要求,該行對按周期付息的惠享存和大額存單產品進行調整,已于今年2月6日停售。
一家國有銀行人士介紹,由于監管的窗口指導,對銀行大額存單業務的操作模式有限制,外加對于控制交易成本的考量,導致目前銀行普遍都不提供按月付息的大額存單了。
C 跨行轉讓暫無法實現
如今,隨著監管對大額存單、智能存款、理財業務的相關政策不斷完善,山西晚報記者了解到,不僅大額存單的按靠檔計息以及月付息模式被叫停,多家銀行還不約而同地下架了理財轉讓業務。那么,大額存單轉讓業務未來會否也受影響?
有業內人士認為,大額存單和銀行理財轉讓模式有著本質區別,理財產品是既不保本也不保收益的,在轉讓過程當中有可能出現一定的風險,甚至是本金虧損的風險,但大額存單屬于固定收益產品,確定性強,轉讓不會有更多限制。
雖然一直以來,大額存單被認為流動性比定期存款要好,但隨著監管收緊,對于靠檔計息和按月付息功能的“下線”,在轉讓業務推出之前,持有大額存單的客戶若需要變現資金只能通過質押或提前支取的方式,而這兩種方式都會對利息造成一定的損失。如果提前支取大額存單,只能按照活期利率計息。而如果采取質押貸款來獲得流動性,一般來看利率要遠高于存款利率,不適合資金長期使用。
對于資金的損失,大額存單的轉讓可以進行一些彌補。山西晚報記者了解到,當大額存單持有客戶有流動性需求時,可在銀行平臺發起轉讓掛單交易,自主設定轉讓利率,減少按傳統提前支取方式帶來的利息損失;有購買需求的客戶也可在網銀端瀏覽出讓方掛單信息,掛單轉讓的大額存單期限和產品收益率更加豐富,客戶可自主決策購買。不過值得留意的是,目前來看,支持線上轉讓的大額存單比例還不高。
不過,據山西晚報記者了解,目前,可以進行大額存單轉讓的銀行,均是內部轉讓,尚不支持不同銀行產品的跨行轉讓。在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看來,由于交易環境的限制,外加交易對手相對較少,整個大額存單轉讓的流動性也會受到限制。未來,隨著商業銀行宣傳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或許會有越來越多持有大額存單的客戶通過線上轉讓的方式增強自身資金的流動性。另外,隨著系統的完善和機制的成熟,未來預計實現跨行交易是可能的。
業內人士也提醒廣大投資者,此前的大額存單產品收益相對較好,目前,在市場利率水平處于持續相對低位的狀態下,建議投資者在大額產品存續期間不要轉讓,除非有急需使用資金的需求。同時市場也要警惕大額存單頻繁轉讓、投機性買賣的可能性。(記者 張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