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道稱“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將無法再新增理財業務”,即存量規模鎖定,逐步消化。一位接近監管人士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消息基本屬實,但尚未有正式相關通知。該人士表示,很多中小銀行并不具備獨立開展理財業務的能力,可能部分會轉向代銷模式。
截至目前,銀保監會已批準29家理財子公司,其中21家獲批開業,包括6家大行、6家股份行、6家城商行、1家農商行、2家合資理財子公司;8家籌建中的理財子公司包括5家股份行、1家城商行、2家外資行。據新快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開業的城商行理財子包括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徽商銀行、南京銀行、江蘇銀行和青島銀行,而農商行僅有重慶農商行。據悉,目前仍有數十家擬成立理財公司的城農商行尚處于申請階段。
“理財子公司有10億元的最低注冊資本要求,相當數量的中小銀行可能無法獲得理財子公司牌照。2021年過渡期后,這些銀行將逐步退出市場或者聯合其他銀行合資設立子公司。”有業內人士表示。從注冊資本來看,目前六大行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累計超過600億元,余下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則多在10億元至50億元區間。
金融監管研究院院長孫海波撰文指出,如果中小銀行申牌無望,2022年以后繼續堅持銀行理財運作,在凈值化和投資范圍壓縮的壓力下,運作管理難度加大,管理成本上升,對打造自身財富管理平臺意義也不大。
資管新規對理財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客觀來說,缺乏投研團隊、IT系統甚至缺乏合格投資者是中小銀行的“通病”,這決定了很多中小銀行并不具備開展理財業務的能力。“所以從業務角度看,未來的確就是兩級分化。”孫海波表示,已經拿到理財子公司的國有和股份制銀行以及仍然在極力爭取申請的銀行會加大資源投入力度。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小銀行將喪失理財業務這塊“蛋糕”。在業內看來,基于本土客戶優勢,未來中小銀行可能部分主流會轉向代銷。目前已經有不少中小銀行基于技術優勢,正打造開放平臺。如百信銀行、上海銀行等都在做一站式財富管理平臺,引入其他金融機構,希望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產品和資產配置服務。(記者許莉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