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銀行2021年年報的陸續披露,其業績情況也逐漸浮出水面。數據顯示,目前已有24家上市銀行披露了2021年年度業績快報,22家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3家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
不過,記者關注到,多只銀行股的股息率高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有7只銀行股的股息率超6%。在銀行理財產品頻頻破凈之際,是否買銀行理財產品不如買銀行股呢?投資銀行理財又該注意哪些呢?
關注1
銀行股破凈現象仍然普遍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已有24家上市銀行披露了2021年年度業績快報,整體表現亮眼。在營業總收入方面,除廈門銀行和浦發銀行外,其余22家上市銀行全部實現同比增長。從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來看,除浦發銀行外,其余23家上市銀行均實現同比增長。
不過,銀行股破凈現象仍然普遍。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有35只銀行股市凈率低于1倍,占比超80%。其中,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等10只銀行股市凈率低于0.5倍。
“當前多只銀行股破凈主要是受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市場對銀行經營業績預期有所轉弱,板塊估值下行。”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分析,一方面,房貸是銀行相對優質的資產,近期中央、各地相繼出臺積極寬松的政策穩地產、穩預期,房貸利率下調,但房地產銷售仍未企穩、2月居民中長期貸款首次負增長,這將導致銀行凈息差下行,影響銀行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銀行不良資產率可能上行,將進一步侵蝕銀行利潤。
“考慮到當前銀行板塊整體處于估值低位,以及后續穩增長、寬信用的政策取向,可以關注區域經濟較好、基建投資方面有優勢、盈利能力高的城商行。”羅志恒分析。
關注2
持有銀行股還需要考慮擇時、稅費等因素
雖然銀行股頻頻“破凈”,但記者觀察到,多只銀行股的股息率高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若上市銀行分紅計劃與2020年相同,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有7只銀行股的股息率超6%,有22只銀行股的股息率超4%。與此同時,據普益標準的最新數據顯示,2月,全國銀行理財市場精選50款中低風險六個月投資周期產品收益表現較上月有所下滑,過去六個月投資收益率達2.04%,較2022年1月份下降8BP。
是否買銀行理財不如買銀行股呢?在國新辦舉行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和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提到,從大起大伏的角度,大的銀行股都不適合做短線,但長期來講,股息率已經遠遠高過理財產品了,同時持有之后還有獲利的機會。
羅志恒表示,從理論上看,在銀行理財打破剛兌、理財收益率水平不斷下滑的背景下,銀行股股息率相對較高、投資吸引力有所上升。“但不能簡單直接比較銀行理財收益率與銀行股股息率,持有銀行股票還需要考慮擇時、稅費等因素。”羅志恒提醒。
具體來看,羅志恒分析,一是股票價格波動通常較大,短期投資用銀行股代替銀行理財意義不大,銀行股價的下行風險可能導致銀行股價跌幅超過5%。二是若持有時期較短,銀行股股息分紅需繳納個人所得稅,而銀行理財收益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為避免短期炒作的投機行為,政策規定持股期限不足12個月取得的股息紅利需要按20%的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具體來看,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內(含1個月)的,其股息紅利所得全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暫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年的,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
關注3
逾千只銀行理財產品破凈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資管新規的全面落地實施,銀行在理財業務上不斷發力,然而,在當前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超萬只理財產品中,逾千只產品單位凈值小于1元。“近兩年理財公司紛紛加碼權益投資,而近期股市震蕩導致部分配置權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凈值下跌,甚至跌破初始凈值。”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分析,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越大、理財產品凈值波動也可能越大,這也說明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之后確實打破了剛性兌付,投資者要自負盈虧。
記者關注到,華夏理財、浦銀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紛紛發布公告,震蕩行情下需理性看待產品凈值波動。銀行理財產品破凈頻發,市場也擔心理財產品被贖回,引發被動拋盤,形成股市和債市的負反饋效應。“預計不會因此引發大量贖回。”劉銀平表示,凈值跌幅較大的大多為中高風險理財產品,投資者具備一定風險承受能力,大部分產品回撤幅度較小,且理財產品都有一定封閉期,投資者也無法立刻贖回,從中長期來看,產品真正發生虧損的比例很低。不過理財公司從此輪“破凈”中應吸取經驗,今后在權益投資方面可能會更加謹慎。
劉銀平建議,一般來說,中低風險、固收類、未配置權益類資產、歷史凈值波動較小或同系列產品歷史凈值波動較小的理財產品收益穩定性相對較高,這類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也要偏低。投資者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理財收益,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記者王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