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看著苗條,可能已經超重了;某些人被戲稱為發福,實際上已經步入肥胖者的行列;某些人老說自己胖,總想減重,實際上體重是正常的;胖不胖到底怎么判斷?
通常情況下,評價肥胖程度較實用的人體測量指標為體質指數和腰圍。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測量體脂含量,更準確的了解肥胖成因。
(資料圖)
如何判斷是否超重?
1、體質指數(BMI)是國際通用的衡量健康體重的指標,以權衡身高對體重的影響。
BMI(kg/m2)=體重(kg)÷身高2(m2)
我國健康成年人體重的BMI范圍為18.5kg/m2-23.9kg/m2,BMI在24kg一27.9kg/m2者為超重,大于等于28kg/m2者為肥胖。體重在健康范圍內者患各種疾病的危險性小于消瘦者(BMI<18.5kg/m2)或超重和肥胖者。
2、腰圍(WC)是目前公認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積(即中心性肥胖)程月的最簡單、實用的指標。脂肪在身體內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積的程度與肥胖相關性疾病有更強的關聯。中心性肥胖是我國肥胖的特點。
3、體脂百分比(F%)是指脂肪含量占總體重的百分比。目前常用體成分儀進行測量,較為簡單但精確度稍差。體脂百分比也男女有別。
這樣減重對嗎?
誤區一、減重就是減體重
健康減重是要減掉體內各部位多余的脂肪,從而達到改善體形、治療肥胖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一些人在減重過程中,一味追求體重下降,因而采取節食、服用致瀉劑等極端做法,結果效果不明顯,體重反彈,更影響身體健康。
誤區二、減重越快越好
脂肪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樣,要減輕它也需要耐心和毅力,任何急于求成的想法都是不恰當的。減重成功的標志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體重減輕、形體改變、健康狀態良好、外界評價好、并發癥得到控制等。
減重不是光減體重,更重要的是減少超標的體脂。況且減重速度不宜過快,一般每周減少0.5kg的速度比較安全。
誤區三、減重就是不吃主食
不要認為限食就是單純限制谷類主食量,不吃或少食谷類主食的觀點和做法是不可取的。減重時也要保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分別占總能量的15%-20%、60-65%和25%左右。減少食物攝取量,是同時減少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攝取量,尤其是脂肪,不能只減谷類食物。
誤區四、營養太多導致肥胖,所以要和魚肉蛋奶說再見
為了達到減重的目的拒絕上述食品,只食用蔬菜或水果,不僅很難長時間堅持,而且身體由于攝入營養不均衡而健康受損。此外此類食品含有利于糖類、脂肪、蛋白質代謝的B族維生素,可加速熱量的釋放,更有利于減重。
誤區五、飲水會使人發胖,所以減重期間要少喝水
飲水不足會引起機體不斷積儲水分作為補償,并使體內更容易積聚脂肪,飲水不足還可能引起人體代謝功能的紊亂,導致人體能量吸收多、釋放少。
聚焦
新研究發現體重穩定的老年女性更有可能長壽
新華社消息,一項針對老年女性的新研究發現,保持體重穩定的女性更有可能長壽。這項研究已于29日在線發表在美國《老年病醫學雜志A輯》上。研究人員說,如果老年女性發現自己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出現體重減輕,這可能是健康狀況不佳的警告信號。
聚焦
三級預防策略干預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生發展
8月30日,國家疾控局發布《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公共衛生綜合干預技術指南》,提出采用增強戶外活動、注重篩查、做好近視分級等三級預防策略落實干預措施,以預防、減緩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生發展。
聚焦
北京市將開展全國第七次衛生服務調查
8月29日,據北京衛健委“健康北京”公眾號,2023年9月至10月,北京衛健委將在全市開展全國第七次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北京地區居民健康狀況、衛生服務需求及利用水平特征、就醫感受、經濟負擔等。
聚焦
健康提示:吃海鮮要徹底煮熟
8月31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健康提示: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們繼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好健康監測。在外就餐盡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產品、水產品等食物;吃海鮮時,要徹底煮熟;剩飯剩菜要及時放入冰箱保存,再次食用前,需要徹底加熱。
工人日報客戶端《樂健康》第382期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工人日報記者 姬薇
相關新聞
樂健康 | 8種食材最適合秋補;廈門口岸檢出今年首例登革熱病例
本期編輯:成露 竇小濤
(關注工人日報微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