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好更要報得好”“名師指導彌補分數不足”……臨近高考,各種高考志愿填報廣告鋪天蓋地,令高考學生和家長本就焦慮的神經更加緊繃。隨著多地高考改革落地,志愿填報變得更加復雜,相關服務市場也因此更趨火爆。記者調查發現,雖然費用不斷提高,一對一的輔導甚至出現數萬元的高價,但從業人員水平和指導質量參差不齊,有的“規劃專家”其實僅僅培訓三四天就上崗了。(6月1日新華社)
臨近高考,今年“志愿填報服務”價碼再次水漲船高。經數年的市場實踐之后,如今這門生意已經有了豐富的產品線,無論是“填報志愿軟件”還是“高考志愿規劃師”等等,每每都宣稱有獨門秘籍,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然而,以局外人的中立視角審視,此類“咨詢服務”的內在邏輯,疑點重重。
形形色色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貌似玄乎深奧,實則其核心架構不外乎兩點:其一,信息梳理——即把那些零碎的、分散的高校招錄記錄加以匯編整理;其二,需求匹配——通過檢索觸發、個人分析、“大數據篩選”、AI決策等方式生成“志愿填報方案”。綜合來看,這波操作形式大于實質,整體所提供的“功能增量”相當有限。畢竟,傳統的“高考志愿填報指南”“錄取資料匯編”等已經做了很好的信息集納,如今定價不菲的“志愿填報服務”未必高明到哪里去。
能不能通過購買高考志愿填報服務來實現“報得好”?這本身就是有爭議的。所謂“報得好”,只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并沒有什么標準何言。既然“報得好”無法準確定義,那么又如何判斷是否“報得好”?當然了,在現實中,家長們心心念念的“報得好”,大致還是指向兩方面的訴求——指望“低分撿漏”,避免“高分低就”。很遺憾,市面上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往往是求穩有余“驚喜不足”。為了規避糾紛,其往往推薦最保守方案來保證成功率。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填報方案“二百五”。于是我們看到,在收費萬元的一對一志愿填報輔導中,卻加入了興趣測試、性格測試、人生規劃等內容,一波流程走完,離題萬里,卻讓花錢人覺得似乎“值回票價”。
說到底,所謂的“志愿填報服務”本就與“志愿填報”沒太多關系,從本質上說,這更像是“心理安撫服務”“焦慮紓解服務”。其最大的實際作用,就是讓家長們“心里踏實點”,就是讓家長們能問心無愧“為孩子盡力了”!
因為是“為了孩子”,再加上心慌意亂,所以家長們失去了價格敏感、失去了決策理性,泥沙俱下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乘虛而入、趁機收割,自然賺得盆滿缽滿。(作者: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