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十三歲代課老師魏敏芝為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一路艱辛,感動無數人。我們身邊也有這樣溫暖的人,一句“我們農民工的孩子上學一個都不能少”,讓沈智配癡心公益27年之久。
1991年,一場大水改變了蚌埠農家孩子沈智配的人生,他被迫輟學,來到上海打工。包地種菜、開辦糧油店的他,看著有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因無法入學而輟學,沈智配有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要辦學校。
1999年,一所租在廠房里的簡陋學校成立了。沈智配向農民工兄弟承諾:“無論有錢沒錢,孩子上學一個不能少”。為了這句承諾,沈智配第一學年免除95名農民工子女的學費達17萬元。學校最多時有700多人,由于招收的學生大多數家庭經濟貧困,沈智配不僅收不到學費,還要自己拿錢貼補辦學費用,但即使這樣,他從未想過放棄。
“孩子們拿著五角、一元,排隊捐款,深深感動了我。”沈智配說,2003年抗擊非典時,孩子們善良感恩的舉動,讓他覺得自己所有的堅持都是值得的。從那以后,沈智配把慈善公益作為自己一生堅守的事業。截至目前,沈智配已經幫助122名失學兒童圓了“上學夢”。
27年來,沈智配助學、助困超200人,帶領陽光愛心協會為困難家庭捐助150萬元,還開展了一系列的敬老愛老活動,讓孤寡老人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
回鄉創業后,沈智配為家鄉修路1.5公里,為家鄉學校更新陳舊設施,捐贈圖書室,捐款捐物達50多萬元。近年來,沈智配致力于健康產品開發,已幫助400多個家庭脫貧致富。疫情期間,沈智配帶領協會會員開展志愿服務,捐助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資總價值達45萬元。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很多好心人幫助我渡過了難關。”沈智配說,初到上海時,他連住的地方也沒有,一個人拎著行李孤寂地走在街上,在一所學校門口,遇到了看門的保安大爺,得知他的遭遇后,保安大爺幫助了他。談起過往,沈智配感嘆自己的運氣好,總能得到好心人幫助。未來的路還很長,沈智配說,公益這條路,他要一直走下去,盡自己所能幫助更多的人。
蚌埠新聞網記者 周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