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整合、有效利用各類資源是開展團的各項活動的重要保證。自縣域共青團基層改革試點工作推進以來,團天長市委致力于借助社會化力量,破除原有工作資源行政化依賴的“難題”。回應黨政新要求,青年新期待。
整合行政內部資源,融入中心大局
主動協調、勇于擔當。全市首批成立青年創業類、文化體育類、志愿服務三類協會組織;加強與民政、政法、教育等相關部門的聯系,充分挖掘與青少年事務相關的組織資源,優化共青團的工作環境,及時爭取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2021年團市委通過對接民政、政法部門,全面落實未成年人保護上報機制、常態化關心五類重點青少年群體;對接市心理咨詢中心關心關愛留守兒童258人次;對接教育部門建設團校37所,聘用團校講師112名,培育學生團員660人。2022年團市委對接公、檢、法、司、民、教體等部門,謀劃實施“團聚天長·法治護航”預青工作,為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融入中心、服務大局。積極爭取黨政中心的支持,常態化列席市黨委會,對黨政中心工作第一時間積極響應、展現擔當,對共青團工作情況及時反饋黨組織。2021年團市委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鞏固提升工作中發動調度青年志愿者1700余人次,累計服務時長達逾40000小時,獲得市委市政府高度贊譽。2022年立足團委職能,啟動“天聚英才”青春振興工程,吸引82名在校大學生到天長市基層團組織擔任兼職副書記、謀劃實施“雙一流”畢業生暑期夏令營、“天聚英才”TED沙龍,常態化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依托以上項目活動背景,積極對接市委組織部、人才辦等部門,赴高校開展“招才引智”工作,為全市雙招雙引工作貢獻青春力量。“以有為促有為”,市委市政府對共青團改革工作給予高度支持,全市首家成立團屬事業單位,配備事業編人員2名。2021年團市委經費環比增長180%,達50萬元。
探尋社會外部力量,多方籌措資源
積極探索團屬陣地市場化打造。借助市場化運作的場地如天長市吾悅廣場、城市書房、瘦梅書院、天康集團等,通過團組織的政治優勢進行扶持、命名,建立團組織參與管理的合作式的“青年之家”線下門店、非公團建陣地等。改革以來,天長市打造提升青年之家線下門店22家、“非公團建樣板間”5家、“社會領域團校”1家,實現縣域內團的社會化陣地全覆蓋。并設計上架“團員套餐”,團員青年在參加活動時憑團員證優惠。團市委負責提供宣傳、推介等方面的服務,既達到了服務青年的目的,又擴大了團的活動陣地。
積極爭取團辦活動資源社會化籌措。團市委積極探索市場法則與組織優勢的結合,整合社會資源,發揮團辦社團、團屬協會、優秀后備“青才”的力量,積極籌措資金、物資、技術資源為“團”所用。其中,天長團市委發動青年創業者協會會員為疫情防控捐贈酒精、口罩等物資67萬元;發動青年文化志愿者協會拍攝“鄉村振興”“五青志愿服務”主題短片2條,被學習強國“直播中國”頭條采用;籌措社會資金9.9萬元用于資助困難大學生“圓夢助學”;籌措物資5.8萬余元,用于為430名留守兒童實現“微心愿”;利用團屬新媒體網絡平臺向全社會征集“青年之家”線下門店設計稿、征集青年文化運動史長廊歷史資料等,有力擴大了團辦活動的社會影響力。
積極推動團辦活動力量社會化征集。通過成立“市-鎮-村”三級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常態化召集、項目化開展、體系化表彰,擴展團組織在青年中的影響力,滿足青年的人生成就感。改革以來,以市級“青年志愿者協會”為平臺,常態化凝聚305名青年志愿者;聯系16個鎮(街)、1個園區開發志愿服務項目17個,項目化召集志愿社工68人;將志愿服務納入團員發展、評議,社工考核等,啟用青年事務社工148名。為團的工作開展廣開“力量之源”。
借助社會力量打造團屬品牌。改革以來,團天長市委堅持以團屬品牌項目落地回應黨政新要求、青年新需求。深化延續“天聚英才”青春振興工程,“團聚天長·緣來是你”青年交友聯誼,“廢品換綠植”、“愛心圓夢助學”、“微愛啟航·團聚天長”“微心愿”貧困助學,“河你一起”“河小青”、“團聚天長·暖冬行動”青年志愿服務等天長市十年“老字號”團辦品牌項目。其中“天聚英才”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十年來共覆蓋青年學生629名,吸引企業、機關單位694家參與;“團聚天長·緣來是你”青年交友聯誼活動十年來共吸引737名青年參與。依賴此類活動10年深厚背景,團天長市委進一步開發“團聚青才”一站式綜合服務項目,為青年返天參與鄉村振興提供“鄉情牽動、政策指引、求職創業、婚戀交友”全流程、跟蹤式服務平臺。讓“青”字號品牌項目活動成為天長市共青團服務大局、凝聚青年的“標簽”。
(通訊員 楊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