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的時候,碰見村里人打招呼問我干啥去,我還不好意思說上班去。”說起當初剛進村里手套廠上班的情景,今年62歲家住渦陽縣渦南鎮邵大村劉小莊村組的謝桂英打開了話匣子,“我都活了六十多年了,跟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農村人起早貪黑地下地干活也是家長里短聊得最多的。真沒想到,我這個年紀還能進廠,而且還是在自己村里,用城里人時髦的話講,我也是上班一族了。”
謝大娘聊的這事,還是要從去年6月份說起。謝大娘現在上班的手套廠,就是位于渦陽縣渦南鎮邵大村的“彩勤手套廠”,1983年出生的老板邵彩勤是土生土長的邵大人,在返村創辦手套廠之前,在義烏的服裝、手套廠打工了快20年。2021年午季麥收時節,渦南鎮“四送一服”辦和村干部在摸排在外成功人士信息的時候,了解到邵彩勤在家的消息,第一時間上門專程進行了走訪,并詳細地介紹了渦南鎮返鄉創業就業的政策。談起對老家這些年最直觀的感受,邵彩勤說,就是村里變得又干凈又美了,小時候,從鎮上到村里唯一的一條主干道還是土路,碰到雨雪天氣,十天半月都出不了門,只能呆在家里。現在狀況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水泥路不但實現了村村通、組組通,就連家家戶戶門前也是寬敞整潔的水泥路了。
憑借著這么多年積累的人脈和對市場的經驗,手頭上也有了一定的積蓄,邵彩勤內心深處割舍不掉的家鄉情也愈發的強烈。2021年午季麥收之后,邵彩勤毅然地回到了老家。
“作為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我對農村的情況還是比較熟悉的,很多在家的其實都是想找點活干,可又沒合適的地方去。”邵彩勤說自己曾經也是“過來人”,非常明白老家人的“無奈”。
說干就干,邵彩勤利用自家閑置的三間大平房,辦起了邵大村的第一家家庭作坊——邵大村彩勤手套廠,在鎮“四送一服”辦和村里的協調幫助下,解決了水、電、路等問題,邵素云結合村里的實際,主要采取了兩種用工方式。一種是針對村里50-65周歲的老人,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孫子又不在身邊,可以選擇固定在廠里“朝九晚五”得上班,另外一種是面對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媽媽,這部分人群因為平常要接送孩子上下學,時間往往“身不由己”,廠里針對她們專門量身定制了靈活的上班形式,就是可以把縫紉機、原料帶回自己家做。兩種形式“上班”都是采用計件工資、多勞多得,既能調動她們的積極性,又能解決她們自己生活上的問題,真可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謝大娘的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后,一個留在了上海、一個留在了合肥,兩個孫子也都隨父母在所在城市上了學。“說實話,現在的日子不愁吃不愁穿的,我來這個廠上班,真不是沖著能掙多少錢來的,就是想手頭上有個事干,打發打發無聊時間,而且廠里還有十幾個老姐妹,有說有笑的,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甭提日子過的多滋潤了。”謝大娘一邊忙著手頭的活一邊樂呵呵地笑道。
“早上送過孩子到學校之后,我就開始在自己家里上班了,到下午孩子放學,白天至少能做6個小時的活,有時候晚上加加班,我一天能掙六七十塊,一個月能有將近2000元的收入,這個工資,在我們村里絕對算得上高收入了,而且吃住都在自己家,掙的全都是純收入,核算下來,就是跟在縣城里上班比,也算不錯的了。”今年31歲的邵大村邵油坊村組的劉子英,談及現在的生活,一臉的滿足感。
春潮涌動,返鄉創業就業天地格外寬廣。在如今的渦南鎮大地上,所轄的16個行政村,村村有企業、戶戶有作坊的產業畫卷正在徐徐鋪展開來,更多的“謝大娘”、“邵素云”正在成為這片土地上鄉村振興蓬勃生機的活力源泉。(馬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