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網訊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部分鄉村學校學生流失,學校缺乏辦學活力。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鄉村學校小而弱的情況較普遍存在,且留守兒童多,監管教育不到位。如何擺脫當前鄉村學校發展的窘境,創辦優質的鄉村寄宿制學校是有效途徑”。胡海銘是祁門縣縣級兼職督學,祁門縣第一中學科學館館長、化學教師、正高級教師。探索鄉村寄宿制學校創新管理模式,是他多年關注并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針對存在的問題,黃山市一些偏遠的鄉村寄宿制學校進行了“3+1”管理模式下的一系列實踐與探索。“目前,試點學校已成為本地區具有示范性和標桿作用的鄉村寄宿制學校?!焙c懡榻B,基于鄉村學校普遍地處偏遠、學生上學放學路途遠、交通不便以及留守兒童多等實際情況,探索實行每月三周時間學生集中在學校學習、生活,一周時間放假回家與家長溝通、生活,逐步實現心理學上的習慣養成“21 天效應”。在校期間,學生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學習各類課程,參加豐富多彩的創造性拓展課程活動。同時,由教師以代理家長身份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心理輔導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導。
教育教學質量是鄉村寄宿制學校的生命線。試點學校立足教研,加強高效課堂建設,抓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通過定期召開教育教學工作會議,充分施行“月學月清”、月假檢測制度;實踐“學講”教學模式,開展“名師結對、駐點學習”活動等,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如在“名師結對、駐點學習”活動中,邀請本地名師到推行“3+1”管理模式的試點校進行業務指導,試點校教師也可以前往優質校向名師駐點請教,這有效促進了鄉村學校師資和教育教學水平顯著提升。
在“3+1”管理模式下,寄宿制學校學生在校時間較長,僅按課程標準開設課程,難以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對此,試點學校組織師生創造性地研發和開設豐富多彩的校本自選課程,開展相關活動,如開展科技實踐活動、棋藝活動,開設傳統文化、國學講壇等綜合實踐課程等;邀請心理專家進學校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剪紙藝術”“徽州民歌”“歙硯書法”等地方特色課程,以及“釘紐扣”“疊被子”“系鞋帶”“洗衣服”“內務整理”“我的拿手菜”等技能特色課程等,讓學生既能學到課堂知識,又可以拓展課外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彰顯鄉村學校的內涵特色。
胡海銘介紹,目前,歙縣、祁門縣已有近10 所鄉村學校先后實施“3+1”辦學模式,為鄉村學校發展探索出了可推行的成功模式。其中,歙縣紹濂中心學校、祁門縣鳧峰中學已成為黃山市鄉村寄宿制學校中具有示范性和標桿作用的鄉村寄宿制學校,硬件建設力度大幅度加強,教職工真抓實干,教育教學質量也大幅度提升。
鄉村學校是我國教育分層的底部和教育神經的末梢,是教育現代化的“短板”,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最后一公里”。胡海銘認為,“3+1”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能較好地解決山區鄉村學校發展的一系列問題,是辦好讓學生“安心學、學得好、住得好、吃得好、玩得好、留得下”,教師“靜心教、樂心教、教得好、留得住”的鄉村教育的有效途徑。
□通訊員 吳曉清
本報記者 謝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