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聞網記者 郝玉琳 文/圖
【核心閱讀】
3月初,一位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沖上熱搜第一。該建議鼓勵年輕人當產業工人,少當騎手送快遞,網友們對此紛紛發表看法,一時間年輕人到底該不該進廠,在制造業工作到底有沒有前途,成為網絡上的“頂流”話題。
留住產業工人,這個問題對蚌埠來說,意義尤甚。歷史的發展奠定了蚌埠的工業底色,產業工人隊伍的規模、素質又為蚌埠工業打上了鮮明印記。然而,在各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市一些企業和全國相似,出現了產業工人不足的情況。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有類似的情況?招工到底難不難?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你愁啥?還怕沒有班上嗎?”
18歲的馮然是蚌埠市一所中職學校的畢業生,2021年畢業,進入社會這10個月,他嘗試過3家工廠,如今在家休息。說起為什么不上班,他說,讓自己年紀輕輕就過得那么勞累而枯燥,受不了。
“最開始進了一個電子廠,說是綜合月收入5000元以上,食宿全包。干了40天我實在受不了了。”馮然說,這個廠所謂的月收入5000元,得每天工作12小時,一個月全勤一天不休,還要上夜班,也是12小時,“食宿不全包就行了嗎?就這工作時間,廠里要是不提供食宿,往返交通、吃飯時間扣掉,連睡覺都不夠。我不看劇、不打游戲、不社交、不談對象圖個啥?別說我們了,那流水線連小學沒畢業都能干,就是拿命換錢,老了就被廠里扔了。關鍵也沒多少錢,在廠里吃得也差。”
招聘會上,前來招人的企業比學生更著急。
后面的兩家企業,作息時間寬松些,但收入落差不小,馮然最多堅持了一個月,又不干了。“我媽雖然天天罵我不工作,但是我累得太狠了她也看不下去,所以就不干了。”馮然說,在工廠做得“不開心”,自己就想歇著,“我琢磨著去南方轉轉,估計那邊機會多。”
馮然的母親對兒子暫時不就業沒有太大意見,“我們兩口子也不是養不起他,關鍵是這孩子到底想干什么,自己沒個計劃,真是愁人。人家好多孩子都繼續學,他也不學了。都怪我,他小時候我應該好好盯著他學習的……”母親的嘆息讓馮然有些不高興,“你愁啥?現在哪個廠不缺工人?還怕沒有班上嗎?實在不行到大城市送外賣不也掙一萬多?”
與馮然相比,家庭條件較差的鄭明燦現在非常后悔,正在努力補救。“我17歲畢業到現在2年多,在蚌埠的廠待過,在蘇州的廠也待過,還短時間送過外賣,現在發現這樣真的不行,完全不知道未來在哪里?年紀大了怎么辦?當初不該就這樣上班的,應該多學兩年。”鄭明燦說,不管錢多錢少,自己不想再在流水線上像機器一樣重復勞動,那樣沒有前途,而快遞、外賣這樣的行業,在20歲的他看來,雖然掙錢多些又相對“沒人管”,但也不是長久之計。“不知道我這樣的情況還能不能找個學校再學些技術了,或者至少找個能學點技術的工廠、崗位,我愿意吃苦。”
“對現在的零零后來說,家庭條件大多不錯,工資對他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一次校企合作對接會上,安徽機電技師學院就業處主任陳巖說,“他們更看重工作環境、作息安排、企業文化、人文關懷等,總之,企業有沒有人情味。”陳主任說的不僅是同學們的想法,也是家長的期待。
招工難,真問題還是偽命題?
急需工人的某制造業企業,最近又打出了招聘廣告:“入職繳納社保,包食宿,月休2-4天,月薪4000-7000元,新員工入職做滿一個月即可享受1200元的現金紅包……”在被問及這顯眼的1200元“留人紅包”是不是因為留人太難時,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徐女士無奈地承認,雖然政府、學校多次組織畢業生頂崗實習、安排就業等,但進廠一個月,愿意留下來的年輕人不足30%。
中職學校校園招聘會現場,面對眾多企業的招攬,一名畢業生一臉迷茫。
流動性很強的人員隊伍,也是企業不想看到的,但對于用人,這家企業有著自己的說法:“我覺得招工難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以后應該不是問題。看眼前,累不累?確實累,但是市場不就是這樣嗎?沒知識沒技術的,又想掙大幾千的工資,不加班怎么掙?將來會到處都是自動化設備、工業機器人,我們就有一個車間已經是無人車間了。機器人不需要休息,也沒有差錯。”這話聽起來十分殘酷,但冷靜下來思考,你又不得不承認,她說得有一定道理。
有沒有工人流動性很低的崗位和工廠呢?有的。淮上區某電器行業企業有110多名一線工人,企業主林愛忠說,每一位工人都是自己親自請來,和企業一起發展的,所以自己要對工人好,這樣企業才能好。這樣的說法得到了這家企業的一線操作工劉大姐的印證。“一周休息一天,固定的。每天早晨8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沒有夜班,從不加班也能拿到3500元左右,加班的話就另算了,五六千也正常,但是加班最多也就到晚上8點半。”劉大姐說,“廠里每年都組織體檢、帶我們出去旅游,逢年過節都有禮物。”劉大姐說,廠里去年帶自己去了黃山玩,今年三八節又發了很多化妝品、衛生紙什么的,讓她覺得老板對自己好,老板平易近人,“林老板自己就是做技術的,除了有時候出去辦事,基本上都在廠里跟我們一起干。他自己都這么努力,我們哪好意思偷懶。”在林愛忠眼里,“招工難”是一個偽命題。“我們的崗位都是需要一定技術的,招人都是我自己來,工人進廠第一個月我會經常觀察,看他是不是踏實、勤學的人,實在不行一個月內我會勸退他,只要人踏實、愿意學,我把他留下來,后面就再沒有走的,只有新進的人。”
勞資雙方 均需換位思考
市人社局對全市10家人力資源市場、3家A級人力資源公司、3個產業園區和70戶企業招工及人員流動情況、10個行政村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開展的“就業失業動態監測”顯示,2021年四季度我市10家人力資源市場、3家人力資源公司在全市各級人力資源市場和中介機構發布崗位招聘信息,崗位需求數為44849人,求職人數為34867人,求人倍率1.29。而其中制造業的求人倍率為1.57,制造業中的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高達3.13。
一家電器企業,年輕工人正在工作。
“隨著企業不斷轉型升級,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未來對普工的需求比例可能會有下降,但對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現上升趨勢。”市人社局就業科相關負責人分析。
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真的會像某些企業所說的,讓沒多少技術的普工“無處加班”嗎?蚌埠市人力資源交流服務中心主任楊桓說,這個問題要分兩面分析。從技術發展角度來說,單一車間、單一生產線的趨勢一定是這樣的,自動化比例越來越高,用人比例逐漸降低。但如果把視野放大,卻不盡然。“機器要取代人,將來技術不精沒工作。這樣的說法二十世紀80年代末我們就聽過,30多年過去了,現實如何大家都看得見,確實,機器在取代人,但同時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隨著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確立和穩固,急劇擴大的規模,單挑產線上用人比例的這種降低,如果放到整個企業、乃至整個城市,依然表現出產業工人不夠用。”楊桓認為。但同時大家也應該看到,總有一天機器真的會取代所有的簡單重復勞動,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學好、學精技術,是產業工人立身之道。
至于在目前發展階段下,如何留住產業工人,更多的要靠企業自身。靠企業自己,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前途留人。”蚌埠技師學院就業處處長帥恒松對記者表示。
“林老板的方式雖然好,但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復制的。”淮上區就業中心主任馬德鵬認為,“比如一個幾千人的企業,肯定要有專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來專業化管理,對每個人有了解、有規劃,讓每個人覺得有未來。當然,對工人好一些、管理人性化一些、各種福利搞好,以情留人,這些都應該借鑒,作為企業主,也應該體會工人的感受,善待每一位工人,才能留住工人。”
關注社會、了解產業,對年輕人的擇業同樣重要。某次中職學校的校園招聘會上,記者就目睹了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在這場本地多家知名實力制造業企業、甚至軍工企業云集的招聘會上,一群十七八歲的學生逛了一圈之后得出的結論竟然是——“只有麥當勞靠譜”。學生們對本地企業,對產業的迷茫令人震驚。
對此,各學校的就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要在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企業方面多做工作,同時他們也在呼吁企業提前介入,不要等到需要用人時再來學校拉人。想穩定留住這些未來的技工,應該提前一年、甚至兩年和學生多接觸,讓他們了解各個崗位的工作環境、發展前途,提前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十七八歲的孩子迷茫很正常,平時不關心學校和學生,需要用人緊急來拉,企業用人長遠規劃,怎么留住孩子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