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智慧助老 新服務扮靚夕陽紅
【本報作者王璠報道】出入公共場所不會掃健康寶、生病了不會在線預約掛號、居家不會用APP買肉買菜……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互聯網+”給年輕人帶來便利的同時,卻將不少老年群體困在“數字鴻溝”。中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技術該如何為老年人服務,幫助這個龐大群體解決居家生活、日常出行、就醫等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已成為全社會的考題。
12月16日,山西太原老年開放大學教師楊曉琴給老年學生上智能手機課。 中新社記者 韋亮
年輕人開發暖心小程序 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
打開微信或支付寶小程序,搜索“麥齡”,點擊進入,呈現在眼前的是超大號字體,“技能百科,想學哪個就點哪個”。
“麥齡”是一款幫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小程序,在這個平臺上,各種軟件使用教程包羅萬象。從社交通訊、便捷支付、手機安全到生活服務、運動健康,用戶只要跟著教程,最快幾分鐘就能學會使用一款App。
“我最迫切需要學會的,就是用手機軟件打車。”得益于“麥齡”幫助,家住合肥的吳先生終于解決了苦惱,“年紀大了,學會了回頭就忘,現在手機上有課,打開‘麥齡’隨時能看 ”。
今年1月發布的《2021智慧助老趨勢觀察報告》顯示,60歲以上受訪者中,過半受訪老年人(54.92%)平均每天用手機App3小時到5小時,近八成受訪老年人平均每天用手機App超過3小時。手機這一方小小屏幕,成為老年人聯系親友、拓展社交、獲悉信息的新天地。但數據同時顯示,超八成受訪老年人學會電子產品新技能需指導4到10次,而他們的小輩恰恰缺乏“反復教學”的耐心。
“‘麥齡’諧音‘邁齡’。”麥齡團隊創始人曾公開表示,麥子的花語是“合作”和“贊美”,“麥齡”就是想讓年輕人與老年人互相合作,攜手跨越數字鴻溝,融入智能時代。
智能設備不適老 “手機學習班”惠及10萬老年人
“麥齡”小程序的創意,來自豆瓣網“教爸媽玩手機”小組。作為創建者之一,小桔告訴《中國新聞》報,初衷就是為了幫助身邊長輩用好智能手機。小組創建僅幾個月,就有1萬多人涌入。
“有人發了很多教長輩用手機的帖子,但更多人發出的卻是‘教不好’的困惑。”小桔當時
小桔回憶,當時網上曾出現很多年輕人為長輩手繪的手機使用說明書,但App升級很快,按鈕位置、工具功能經常更新迭代,畫得不如改得快,“所以我們做了小程序,技能隨時根據軟件進度更新,解決了手繪說明書不同步的問題”。
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麥齡”的成功上線顯示出積極現實意義。
除了教會老人掃健康寶和行程碼、無障礙出入公共場所,“麥齡”也能幫助他們在線下單購置生活必需品,在線完成生活繳費。不僅如此,“麥齡”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老人建立起適應數字化生活的信心。
小桔說,其實學會用智能手機沒那么難,老年人原來總認為自己被時代淘汰了,現在學到了更多技能,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得心應手,對這個世界也會更有好奇心。
目前參與“麥齡”制作的大概有300多人,共同完成了約2000個App使用教程,基本上以學生為主。“小程序上線后,很多創作者幫忙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得到很多使用者的鼓勵,說這件事情很有意義,這些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截至目前,大約有10萬老年人使用過“麥齡”小程序,但小桔坦言,“我們知名度仍不高,希望得到更多社會力量關注,與我們合作推廣”。
據介紹,“麥齡”計劃在未來加入更多內容類板塊,比如辟謠防詐、信息安全、互聯網知識、社會熱點等。“我們還考慮把長輩的學習進度同步給子女,同時建立老年社區,讓使用者能像街坊一樣互動,形成社交圈子”。
職業“陪診員”興起 老人獨自就醫不再“孤立無援”
僅能使用智能手機并不能解決老齡群體的所有問題,對于他們而言,更大的煩惱來自于求醫問藥。
“您放心,這趟我陪著您。”這是韓護士工作時常說的話,她的陪伴也讓老梁和家屬安心不少。
76歲的老梁是腦梗后遺癥患者,長期臥床,屬于半失能狀態。最初,她的女兒使用一款名叫“金牌護士”的軟件,在線預約護士進行上門更換胃管和尿管的專業護理服務。但因老人病情復雜,需要定期去醫院復查,女兒抽不開身,家屬便使用了這款軟件的陪診服務。
“金牌護士”是以“護士上門”為特色,提供護士上門護理、居家康復、就醫陪診等服務的手機App。
金牌護士App的工作人員正在給老人提供陪診服務。受訪者供圖
韓護士曾在三甲醫院工作20多年,醫療護理經驗豐富,目前是“金牌護士”的專職護士。她介紹,“金牌護士不僅有線上平臺,還有線下護理站,同時和多家醫院進行合作。我們通過線上預約、線下服務的方式,讓老人去醫院有人陪,出院后有人管”。
“金牌護士”市場品牌總監鄒蘊娟表示,相較于普通家政人員陪診,企業提供的護士陪老人看病服務更加有優勢。因為他們都是醫院的在職護士或是護理站的專職護士,清楚就診流程,和醫生溝通起來也更專業,不僅能為患者節省時間,還能幫患者解讀醫囑。
迫切的現實需求支撐起助老行業的巨大市場。數據顯示,2022年,金牌護士平臺陪診訂單量同比增長210%,銷售額同比增長267%。
老梁的女兒算是“金牌護士”的“回頭客”,可如果此前沒接觸過此類平臺,又找不到提供陪診服務的養老機構,這就會成為困擾家庭生活的一個問題。企業方面,鄒女士也談到,拓展業務方面的難點之一,是怎么讓更多人知道有陪診服務。
鄒女士提到,金牌護士提供的陪診服務,解決了老年人看病的現實難題。另一方面,針對特殊群體,北京市衛健委、民政局、殘聯也通過采購相應的服務,讓老人能夠獲得專業陪診服務。同時,“金牌護士”還通過與保險公司合作,為購買了相關保險的客戶提供陪診的增值服務,如北京普惠健康保和天津的津惠保。
在助老就醫服務領域,除了APP平臺,一些城市中個別與街道社區合作的養老服務機構也提供陪診服務。
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搜索“陪診服務”,提供的店鋪超過1000家,覆蓋北京、廣州、杭州、西安等地。除了提供行動上的幫助,陪診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老人內心“孤立無援”的忐忑。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大趨勢,相關養老產業配套亟需跟進,這也給民營企業巨大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