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出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生活節奏,4月4日以來,六安實行靜態管理,足不出戶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態。疫情期間,農戶擔心自己的“菜園子”收成,市民則希望家門口的“菜籃子”更豐富一些。如何暢通防疫保供之路,讓蔬菜從地頭到餐桌,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拔萵筍,摘黃瓜......連日里來,市區周邊不少蔬菜種植鄉鎮的農戶們忙個不停,分揀、包裝,通過嚴格的檢測,實行無接觸式配送,運用套餐方式對外定點銷售,確保六安市場菜量供應。淠東鄉的蔬菜包、橫塘崗的好食材套餐、三十鋪鎮的農產品......金安區更是做了積極有益的嘗試,推出“金心配送 安心宅家”,線上下單,平價銷售,讓區內的滯銷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各個社區,再經由志愿者的手,內循環到宅家群眾的餐桌上。
小小菜籃子,裝著大民生。手中有糧,心里不慌,越是發生疫情,越要保障民生、安穩民心。各地各部門應根據本地、本領域的疫情態勢,在緊抓防疫工作的同時,管好人流,不管死物流,科學有序做好本地農產品的“內循環”,給“菜籃子”減負,讓“菜園子”無憂。在嚴格農產品基地監管的同時,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細致入微化解疫情防控措施給群眾帶來的不便,堅持疫情防控與穩產保供兩手抓,幫助菜農解決滯銷問題,向市民百姓,特別是疫情緊張區域提供優質農產品,讓人民群眾吃得飽、吃得好。同時,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促進產銷精準對接,鼓勵農產品線上銷售、與超市賣場、電商平臺等對接,通過政企合作等多種方式加強農產品調度調控,使其更順暢地進社區、上飯桌。
農民田間“不荒”,物流配送“不斷”,市民餐桌便“不慌”。產品有出路,市民吃得好,農民穩收入,生產生活秩序才能恢復。防疫保供,讓更多農產品出村進城,暢通“內循環”,穩住“菜籃子”,才能安民心,防疫生產才可兩手抓,兩不誤。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