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綠意盎然。一泓春水,十里鄉風。在廣袤的昱城大地上,鄉村道路四通八達,村莊環境美麗如畫,特色產業生機勃發,旅游稟賦深度挖掘......目之所及,鄉村振興的活力正在四處迸發。
釋放土地新活力
最近一段時間,黎陽鎮新江村一片拋荒地上,復耕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一臺大型挖掘機在雜草叢生,荊棘滿地的荒地里來回作業。不遠處,返鄉創業的新農人程孝張正在剛剛翻耕好的地里指導工人栽植葡萄樹苗。原本在外地從事水果批發行業的他,回到家鄉發展種植業,成立了聚果堂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當前正值創業初期,他“瞄準”了這片35畝的拋荒地,計劃栽植4000余棵“網紅水果”陽光玫瑰葡萄樹苗。“正巧趕上區里的拋荒地整治政策,政府給我們200塊錢一畝的補貼,黎陽鎮還幫我們建造了大棚,為我們回鄉創業節約了不少成本!”
拋荒地如何變成“香餑餑”?屯溪區積極探索,出臺拋荒地流轉、獎勵扶持等“一攬子”計劃。黎陽鎮試點,由鎮財政統籌安排一定資金,用于清除田間雜草、購買農用物資等方面的補助,最高每畝獎補200元且連續獎補2年,對工作推進有力、引導有效的村給予每畝100元獎勵。同時,借助“千名干部下鄉助力鄉村振興”機制,加強拋荒地整治宣傳和農技指導。治拋荒促流轉,不但使良田不再荒蕪,還能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激活特色產業新動能
屯光鎮南溪南村,是以豆制品加工為傳統特色產業的千年古村落,全村24家豆腐作坊全年銷售額約3000萬元。今年,該村成立南溪南村豆制品小作坊黨委,以黨建引領特色產業發展。
“豆制品質量和安全是重中之重,小作坊黨委督促各作坊每3天定期清理沉淀池,對污水排放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解決。小作坊黨委還與市場、環保等部門加強聯動,加大‘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力度,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村書記吳小平介紹道。目前,正在籌備以小作坊黨委負責人為法人的村級振興公司,收購各作坊特色豆制品統一品牌包裝,加大對外營銷力度,積極申報加入“田園徽州”等知名品牌隊伍,現已與10家作坊達成意向。
該區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實施“兩強一增”和“六業千億”行動,開展鄉村運營機制創新試點,計劃今年建立區級“兩山銀行”,50%的鎮、村分別成立振興公司和強村公司。同時,全面深化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入“三農”領域,幫助農村信用主體切實解決生產加工、經營銷售、資金周轉等遇到的實際問題。1-3月,金融機構共服務各類信用主體395個,解決問題209個。
塑造美麗村莊新面貌
最美人間四月天,花開游人醉瑤里。隨著春風,走進瑤里365里生態谷。這里相當熱鬧,花田中間的“瑤草bar”咖啡屋迎來了許多游客打卡,不少年輕人在戶外的花海里賞景拍照,享受大美春光。
草市社區黨委書記徐美云告訴筆者,四五年前,瑤里還是有名的養豬村,170余戶村民的房前屋后都是豬圈、泔水池,高峰期生豬飼養量有5400多頭,整個村莊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到了夏天更是蚊蟲亂舞。“這間瑤草bar,就是由原來的一排豬圈改建的。現在村里生態環境美、衛生環境好,游客來得也多,高峰期的時候一天要接待1000多人。”
近年來,該區以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創的美麗環境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全面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嚴格落實河長制、林長制、田長制、環境監督長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著力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如今的瑤里,搖身一變,已經成為一個集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餐飲接待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度假村。在這兒務工的村民給筆者算了一筆賬:“現在不養豬了,但收入并不比養豬時少,關鍵是環境好了,村里美了,心情更舒暢!”
村美民富產業旺,鄉村振興譜華章。屯溪區充分挖掘鄉村獨特資源,以創意創新引領發展,以崛起趕超砥礪實干,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繪就煙雨徽州、田園徽州、村落徽州昂揚向上的美麗圖景,力促鄉村振興滿天星。
謝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