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著作,讓今天的青少年與社會生活和歷史文化建立一種連接,形成一種強大的發展能力。在這個碎片化閱讀時代,學生更需要靜下來,不能只讀短、平、快的作品,花拳繡腿的作品,而要敢于讀名著,讀大書、硬書,延展視野、提升素養、豐富心靈
2022年全國高考落幕,全國卷甲卷作文考題一出,立刻成了社會熱點話題:
《紅樓夢》寫到“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時有一個情節,為元妃(賈元春)省親修建的大觀園竣工后,眾人給園中橋上亭子的匾額題名。有人主張從歐陽修《醉翁亭記》“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賈政認為“此亭壓水而成”,題名“還須偏于水”,主張從“瀉出于兩峰之間”中拈出一個“瀉”字,有人即附和題為“瀉玉”;賈寶玉則覺得用“沁芳”更為新雅,賈政點頭默許。“沁芳”二字,點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親之事,蘊藉含蓄,思慮周全。
以上材料中,眾人給匾額題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鑒化用,或根據情境獨創,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這個現象也能在更廣泛的領域給人以啟示,引發深入思考。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寫一篇文章。
不少人看了這個題目后驚呼,這屆考生不容易,這個題目不好寫,也有人覺得出題有新意、能考察學生綜合能力。更多一線語文教師則看到了出題人背后的意圖:做好《紅樓夢》等經典名著的整書閱讀,讓學生從名著的人文智慧結晶、民族的文脈源泉中汲取更多營養。
為什么是《紅樓夢》
語文教師普遍認為,要寫好這篇作文,考生首先對《紅樓夢》要有基本的了解,有相當的古漢語素養。這些要求,早已在語文課本中得到體現。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高一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是《紅樓夢》整本書閱讀,要求學生做到“整體把握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建構閱讀長篇小說的方法和經驗”。最新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紅樓夢》這樣的長篇小說要“通讀全書,整體把握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所謂“整本書”閱讀,就是完整地閱讀一本書,作整體性的理解接受。閱讀的書籍,自然是古今中外具有典范性的傳世名著,經由歷史選擇出的“最有價值的”、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經典。而《紅樓夢》這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百科全書”式的偉大作品,具有極大的認知啟慧、審美育人功能。
5月22日,“2022全國《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專題研討會”在安徽師范大學舉辦。
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張慶善說:“我常常聽到這樣一些疑問,現在的中學生能整本書閱讀《紅樓夢》嗎?《紅樓夢》適合中學生整本書閱讀嗎?《紅樓夢》在今天還有什么時代意義?”他認為,《紅樓夢》對社會、人生、人情世故的深刻描寫,在藝術上取得的偉大成就,具有永恒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整本書閱讀《紅樓夢》,具有很強的時代針對性,目的就是提高中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中學生的人文素養。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項念東表示:“文學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思想和心靈,文學經典是其中最豐富、最精細的部分。《紅樓夢》是一本大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讀好《紅樓夢》已經不僅是專家學者和成年讀者的問題,更是所有高中生都面臨的一個迫切課題。”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專家表示,閱讀經典著作,讓今天的青少年與古人心靈相通,與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建立一種連接,形成一種強大的發展能力,增長智慧才能。在這個碎片化閱讀時代,學生們更需要靜下來,不能只讀短、平、快的作品,花拳繡腿的作品,而要敢于讀名著,讀大書、硬書,延展視野、提升素養、豐富心靈。
通讀為何重要
在近幾年的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不論是課程標準上,還是課本要求上,通讀始終被放在首位。為什么強調一定要是通讀呢?
在2022全國《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專題研討會上,有著20年《紅樓夢》課程教學經驗的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表示,受篇幅、精力、時間等限制,課本用選段方式替代整體閱讀,是一種無奈之舉,選段閱讀使長篇小說豐富復雜的內容無法展現。中學階段的閱讀基本是淺層次閱讀,沒有深度閱讀,會引起總閱讀量不足,還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思考方式,妨礙他們的成長。“在大學階段,各門課程要求的基本是整本書的閱讀,老師給學生開列的往往是一批書目,而非一些篇目。一些中學生初進大學往往產生學習的困難,或是完不成老師布置的閱讀量,或者讀過之后抓不到要領。”苗懷明舉例說。
整本書閱讀觀念的提出,就是為了克服這種弊端,找到不同于片段閱讀的整本書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明白讀名著是一個漸進、漸悟的過程。這是一輩子的財富。苗懷明強調,當學生學會《紅樓夢》整本閱讀后,可以舉一反三,進而掌握《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等其他長篇小說的整本書閱讀方法,廣泛涉獵,博覽群書。
如何能有效通讀
面對《紅樓夢》這樣一本厚厚名著,平時沉浸在學業中的青少年怎么才能做好通讀呢?
合肥市第十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王國文表示,整本書閱讀的關鍵是“讀懂讀通”,學生要完整閱讀,在整體中理解領悟。整本書閱讀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不是大眾化自由閱讀。學生利用課內外時間自主閱讀,老師不發揮主導作用,整本書閱讀難免被泛化,與課外閱讀、自由閱讀混為一談。教師必須參與整本書閱讀的整個過程,課程標準的頂層設計才有保證。
在實際操作中,他會利用整本書結構的完整性、內容的連續性、邏輯的嚴密性、風格的一致性及教學的規劃性,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一方面讀懂書中通過典型化、形象化手段表現人類社會及文化的全景式圖景;一方面更是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恒心和意志,形成探索性、統整性的深度閱讀習慣,矯正感性閱讀和碎片化閱讀造成的不良閱讀習慣。
安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趙瑜則強調代入感和參與感。她認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我代入小說人物,演繹小說情節,對人物理解更加豐富全面和立體細膩。她舉例說,魯迅評價《紅樓夢》的續作,認為:“惟被了大紅猩猩氈斗篷來拜他的父親,卻令人覺得詫異。”她班上的學生徐晗同學也提出了類似的困惑:“我”為何要披著“大紅猩猩氈斗篷”?進而思考如何客觀全面評價續作的結尾,再對比日本文學、西方文學結尾的常用模式,學生思辨性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就都能得以拓展。
王國文也表示,通讀過程中要有交流分享,這是閱讀的檢查、督促,也是為了在交流分享中更好地讀懂《紅樓夢》。這也是很多語文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想法。
2021年4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在中國紅樓夢學會、安徽師范大學的指導下,同《安徽教育科研》雜志社、《學語文》雜志社共同主辦了全國“《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主題征文活動,共收到征文3092篇。在此基礎上,精選了近50篇優秀成果,于去年12月,出版了《悅讀紅樓》一書。安徽教育出版社總編輯武常春表示,傳承文化、服務教育是責任更是追求,希望此書為更多的中學語文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此外,安徽教育出版社還出版了《〈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任務書》,指導學生通讀。(記者 陳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