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現任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支部書記,團合肥市委兼職副書記。先后獲安徽省高層次人才團隊領軍人物、合肥市高層次人才、安徽省特支計劃,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創業獎·科技創新特別獎”、安徽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學霸到創業者
2008年的夏天,靠推著三輪車賣水果、給中學生當家教,生長在農村的劉海峰利用高三畢業的暑假攢夠了費用,走進了心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就讀。
2012年,劉海峰獲得“郭沫若獎學金”,這是中國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本科畢業后,劉海峰在中國科大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聯合培養下完成了碩博連讀。
“在中國科大,很多學生會選擇學術發展路線,但是我更想做產業。”劉海峰告訴記者,“我更關注那些凝聚了眾人多年心血的科研成果最終去向何方,更關注科技應該如何服務于人們的生產生活,關注科技如何才能轉化成生產力。”
畢業之際,劉海峰得知“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合肥市成立,便毅然選擇回到合肥市,擔任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產業化負責人。2017年9月15日,合肥中科類腦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正式組建,劉海峰擔任董事長兼CEO,28歲的他成為這家新興企業的負責人,全身心投入到實驗室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工作中。
為什么選擇類腦智能領域?劉海峰解釋道,類腦智能是下一代人工智能,是關乎國家戰略的重要領域,是能否獲得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競爭主導權的關鍵因素。“在中國科大,耳濡目染著大師精神,孕育了我的家國情懷,我希望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我的人生價值”。
從“0”到“1”
28歲從校園出來就擔任董事長,這對劉海峰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怎樣讓技術從“書架”走上“貨架”?怎樣確定合適的賽道去轉化生產力?怎樣為企業發展準備充足的“糧草”?公司發展四年多時間,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答案。中科類腦一方面積極探索前沿技術,一方面深入產業一線觀察用戶的需求痛點,并以商業應用為核心進行技術轉化。
2019年,劉海峰選擇了能源領域這個賽道,與省市電力公司、國網電科院和電力產業創新公司展開密切合作。截至目前,中科類腦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已在發電、輸電、變電和配電等領域,落地了超過上百座變電站、上千個輸電檢測點,遍布十余個省市。2020年,該公司完成了上億元A輪融資,還上榜了“2020中國隱形獨角獸500強”榜單。
公司員工數量從個位數發展到了兩百人,研發人員占比超過70%,獲得了2020年安徽省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2021年安徽省人工智能技術獎一等獎;先后承擔了3項國家級項目,并獲得工信部重點推薦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劉海峰認為,這是從“0”到“1”的轉變。
從難到“燃”
“其實創業挺苦的。”劉海峰向記者講述了A輪融資的經歷,“前前后后我談了不下100家機構,有時候要跟對方談到凌晨。不斷地被質疑、被批評,我們就不斷地調整和優化。”劉海峰坦言,創業路上經常遇到各種難題,但并沒有消磨他的執著和熱情,因為時代和城市給了他信心。
“我出生在一個鼓勵科技創新的年代,而合肥又是一個將科技創新融入骨子里的城市。”劉海峰說,“政府領導來調研時,能說出非常專業的科技用詞和行業現狀,特別關心企業是否有困難、政府能提供什么幫助。”在劉海峰看來,合肥市在政策、人才、資金等各個方面所能提供的支持和幫助,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的孵化系統和平臺,會有更多科技創新的種子扎根合肥市,反哺城市。
“類腦技術是世界各國都爭相發展的。未來,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類腦智能立足合肥,引領世界。”劉海峰說。(本報記者 黃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