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7月10日,安徽省疾控中心提醒,洪澇災害期間,請勿食用野生小龍蝦。
6月以來,安徽江淮之間進入梅雨季節,隨著汛期的到來,有一種食源性疾病也到了多發的季節。根據我省既往食源性疾病監測結果顯示:食用野生小龍蝦致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的風險相對較高。蝦源地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高發與汛期洪澇災害有關聯。食用量較大(一次食用量超過10只)與食用部位(蝦黃)可能是發病的危險因素。可能存在個體差異。致病因子和發病機制尚不明。
橫紋肌溶解綜合征臨床表現主要為肌肉的疼痛、壓痛、腫脹及無力等肌肉受累情況,伴(或不伴)發熱、全身乏力、白細胞和(或)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等炎癥反應表現,部分患者尿外觀呈茶色或紅葡萄酒色。約30%患者可出現急性腎衰竭,當急性腎衰竭病情較重時,可見少尿、無尿及其他氮質血癥的表現。
如何安全食用小龍蝦?在外就餐時,要選擇正規、衛生的餐館。不要在街頭流動攤點購買小龍蝦,不要自行到江邊或河溝捕撈野生小龍蝦進食,也不要購買非養殖的小龍蝦。選擇鮮活的小龍蝦。不購買、食用感官異常或不新鮮的小龍蝦。烹飪前要徹底清洗干凈。烹飪時應燒熟煮透。高溫烹煮,溫度一定要達到100℃,并且至少持續加熱20分鐘以上。如果冷藏保存過,更要適當延長加熱時間。適量食用。盡量不要食用小龍蝦的頭部,同時去除尾部蝦線(腸道)后再進食。
安徽疾控提醒,凡進食小龍蝦后24小時內出現全身或局部肌肉酸痛等不適癥狀,要及時到醫院就醫,并主動告知進食史。沈慧 記者 馬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