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近年來,六安市金安區馬頭鎮以產業為基,就業為本,“雙業”驅動,大力培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立足當地資源優勢,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具有馬頭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前些年,該鎮以傳統種養農業為主,產業項目單一,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且見效周期長、收益不穩定。為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業農村現代化。該鎮制定了《馬頭鎮“十四五”產業精準幫扶規劃》,大力宣傳脫貧人口就業扶持政策,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抓特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該鎮科學謀劃,大膽償試,積極申報到村產業項目,走產業興鎮的路子。立足鎮域發展優勢,聚焦稻蝦綜合養殖、瓜(瓜蔞)果(葡萄)蔬菜(西藍花、杭椒)等種養植主導產業。一是著力打造蔬菜產業基地。去年以來,在感應寺村投入1100余萬元建成300畝蔬菜種植鋼構大棚、15畝連棟溫控大棚,用于蔬菜育種和反季節蔬菜生產,并配套建設道路、水渠、冷庫、滴灌等附屬設施,一期工程建成后今年上半年種植杭椒收益近50萬元;投入400萬元建設占地80畝的高皇蔬菜種植基地,畝均效益4000元,兩個蔬菜基地每年帶動村集體增收60萬元,帶動周邊75戶脫貧人口就業,戶均年增收2萬元。二是發揮稻蝦生態養殖優勢。依托徽運專業合作社等帶動稻蝦綜合生態養殖規模5000余畝,實現收益1200萬元。三是擴大瓜蔞生產規模。以高皇、孫長郢、黃臺、陳灘等村瓜蔞種植為依托,結合人居環境整治,輻射帶動灣區農戶在莊前屋后種植,全鎮瓜蔞種植800余畝,畝均效益6000元,帶動四村村集體經濟增收25萬元。四是唱響葡萄種植“重頭戲”。馬頭鎮晶鑫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高端品種陽光玫瑰等400畝,建有200個標準大棚,年產值1000萬元。吸納周邊26名脫貧對象就業,人均月工資2200元。同時,該鎮整合十字路、胡樓、黃店、龍灘等村發展村集體經濟資金200萬元,與晶鑫葡萄合作社合作,在十字路村境內建成“陽光玫瑰”標準化共建葡萄園50畝,年產值100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增收30萬元。五是中藥材種植“異軍突起”。孫長郢村農特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當地沙壤土質優勢,流轉農戶400畝耕地種植丹參、金絲皇菊等中藥材。采取“公司+合作社+脫貧戶”的模式,通過提供就業、技術、土地流轉、訂單回收等方式,帶動周邊脫貧人口增收。今年該公司與周邊42戶脫貧戶建立用工關系,每人年收益1.2萬元。六是西蘭花生產“碩果累累”。李大樓村富強家庭農場依托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西藍花種植,幾年來,西藍花種植從原先的幾十畝逐步發展到320畝,企業負責人任占龍致富不忘鄉里,他流轉脫貧戶耕地,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為脫貧戶提供就業崗位,為種植西藍花的農戶主動提供技術服務和銷售途徑。今年春季320畝西藍花產值180萬元,帶動29名脫貧戶人均務工增收5000余元。全鎮產業發展出現“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
抓穩崗就業,增加脫貧戶收入。一是在不斷擴大產業容量、擴充就業空間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今年以來,在區農業農村局、區人社局的支持和幫助下,馬頭鎮先后開展8次實用技術培訓,累計培訓脫貧群眾510人次,培育農村實用人才16人。二是暢通脫貧群眾就業需求信息渠道,以動態監測幫扶為載體搭建就業幫扶平臺,在就業信息、就業渠道、就業崗位等方面實現“雙向透明、雙向選擇”。今年全鎮實現脫貧群眾、監測對象就業2030人。三是加強金融幫扶資金保障。對“農字號”企業和農戶,持續加強小額信貸支持,今年共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346戶1662萬元,保障了群眾產業發展資金需求,實現了群眾就近實現就業、就地發展產業。四是積極開展穩崗就業政策宣傳。該鎮結合集中排查、鄉村振興大走訪工作,加大穩崗就業政策的宣傳,讓脫貧群眾知曉就業政策,清楚跨區域轉移就業貧困勞動者可申領交通補貼,今年為520名脫貧人口申領交通補貼24萬元。
在金安區人社局的大力支持下,該鎮多次組織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組織人員參加區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就業幫扶招聘會,依托政務網站、QQ群、微信等平臺發布招工用工信息,組織有就業意愿的脫貧人口到企業實地考察,實現企業與脫貧人口“雙向選擇”,互促共贏。幫助用工企業和求職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共牽線落實285人就業,拓展了脫貧人口就業渠道,實現了就業增收。
“雙業”驅動,賦能鄉村振興,鋪就增收致富路。今年馬頭鎮培育特色產業種植能手30余名,特色產業種養植面積7800畝,實現產值4500萬元,村集體實現增收240萬元,帶動全鎮213名脫貧人口就業務工,實現增收320萬元。新建蔬菜鋼構大棚120個,連棟大棚15畝,安置公益性崗位126人,2030名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通過開展技能培訓、舉辦招聘會、人才夜市等,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幫助脫貧人口實現就業增收。
激活“雙業引擎”,賦能鄉村振興,跑出發展加速度,馬頭鎮鄉村振興呈現多點突破、百花齊放的局面,產業拔節發展,就業穩步提質,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通訊員 趙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