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工作人員為了人工降雨,準備向空中發射火箭彈。
(資料圖)
今年夏天格外炎熱,且不說剛剛過去的7月酷暑,進入8月以來,蕪湖每天都發布高溫預警,最高溫連續多日38-39℃,室外熱浪翻滾。如何有效降溫?市民都盼著天降喜雨。然而蕪湖上一次降雨是什么時候,大家恐怕記不清了。人工降雨,能不能安排上?
什么時候實施人工降雨
天氣如此炎熱,很多市民不禁要問,蕪湖可否實施人工降雨呢?記者10日從蕪湖市氣象部門獲悉,蕪湖市和4個縣市區氣象部門早已做好了人工降雨的各項準備,可謂萬事俱備,只等一朵云。
“目前蕪湖主要有三種方式可實施人工降雨,一是向空中發射火箭彈,二是燃燒焰條,三是飛機作業。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將催化劑送入云層中促進雨滴生長落下。”市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負責人汪開斌介紹說。全市目前設置了9個火箭彈發射點,6個煙爐作業點,這些都是固定作業點;緊急情況下,也可向空管部門申請在非固定作業點進行。
據了解,人工降雨主要是為了緩解旱情,蕪湖每年都會實施多次人工降雨,如2019年11月16日-17日,我市人工降雨全市聯動,三種作業手段同步開展,共發射火箭彈45枚,燃燒焰條若干,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3、4月份,蕪湖也實施過人工降雨。
“目前,市區和各個縣(區)已做好了地面準備,相關的裝備器材等已搬到指定的地點,等待合適時機,即合適的云出現,就能隨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汪主任說。
實施人工降雨是一件技術活
人工降水,根據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為補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條件,促進云滴迅速凝結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有了合適的云,如何實施人工降雨?氣象部門需要做什么工作?
首先來看看云的降水機制:云是空氣垂直運動的結果,隨著空氣的上升,地面的水汽也被夾帶著一起上升,在此過程中,一部分水汽蒸發掉,一部分則升入云中,會冷卻而凝結,成為云中水汽的一部分。高空的云是否下雨,不僅僅取決于云中水汽的含量,同時還決定于云中供水汽凝結的凝結核的多少。即使云中水汽含量特別大,若沒有或僅有少量的凝結核,水汽是不會充分凝結的,也不能充分地下降。
掌握了降水的原理機制,人們根據云的情況(性質、高度、厚度、濃度、范圍等),分別向云體播撒致冷劑(如干冰、丙烷等)、結晶劑(如碘化銀等)、吸濕劑(食鹽、尿素、氯化鈣)和水霧等,以改變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質,改變浮力平衡,加速其形成,達到降水之目的。
人類很早以前就產生了呼風喚雨、控制天氣變化的夢想。中國最早的人工降雨試驗是在1958年的吉林省,當年夏季該地遭遇了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獲得成功。
今年蕪湖出現持續性高溫天氣。告別炎熱酷暑,緩解旱情影響,我們除了寄希望于自然下雨外,還盼望著出現那朵云,繼而實現“久旱逢甘霖”的喜悅!
(圖片由市氣象局提供)
大江晚報記者 李賈 實習生 楊穎 李雨荷
data-contentid="288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