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日報消息,近年來,杭州出臺了一系列重磅優惠政策吸引各類高層次人才。然而,有網友反映,杭州出現了一些所謂的“人才代辦”中介,將好政策作為牟利工具,大打“擦邊球”,明知申請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萬元“代辦費”后,就可通過運作,幫助其獲得杭州E類人才資格,享受諸多人才政策紅利。
對此,杭州市人才辦、杭州市人社局對此事回應稱,對媒體反映的“人才代辦”中介有關問題,高度重視,已督促相關城區認真調查核實,將嚴格依法依規處理。
“人才代辦”就是弄虛作假的“人才包裝”,“包裝”之所以能成功,與“人才認定”機制有密切關系,要治理“人才包裝”,需要強化人才認定的審核把關,更要重視人才對城市發展的實際貢獻,而不是按身份認定人才。
按身份認定人才,如某企業的總經理、總監等高管,可認定為“E類人才”,這就給“人才代辦”運作可乘之機。其運作方式很簡單,收到代辦費后,讓“人才”成為某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以高管的身份,去申請成為E類人才。很顯然,圍繞“人才代辦”有一條產業鏈,代辦人員搞定了一些企業,讓其配合運作,花錢替“代辦”服務人才購買一個高管職務,再出一份擔任高管的證明,甚至有發放工資的流水,而人才認定部門也就根據這些材料作出認定。
對于花錢購買“人才代辦”服務的“人才”來說,這當然是筆劃算的買賣,花出去的30萬元,通過獲得人才支持政策,很快就會掙回來。可是,這樣做的性質就是弄虛作假,是“假冒人才”去獲得人才政策支持。這會嚴重影響人才政策實施的效果,對那些踏實工作的本分人才來說,是不公平的。
出現針對人才引進政策的“人才代辦”業務,也不奇怪,只要有利益,就會出現“食利者”。比如,以前高校的自主招生,就有機構為高中生包裝發表論文、申請專利,把沒有學術潛能的高中生包裝為有學術潛能的學生,以獲得自主招生資格。
怎樣防范才是關鍵。對于參與弄虛作假“包裝人才”的機構、人員,一經發現,應嚴肅處理,除取消人才資格外,還應把機構、人員都列入失信黑名單。而更進一步,還需要反思人才認定存在的疏漏與標準問題。對人才的認定,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有相應的過程性考察、評價,不能只根據申報材料進行認定。即要有對人才的“背調”,這對于掌握人才信息的政府部門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我國公務員招錄在筆試、面試環節之后,還有政審環節。對于享有特殊人才資助政策的人才認定,也需要完善認定程序,不能讓“代辦”“包裝”輕易蒙混過關。
按身份認定人才,也是需要注意的問題。當前,我國正在推進破除唯“帽子”等評價改革,唯“帽子”的具體表現,就是看人才的頭銜和身份,這種評價會引導人才追逐獲得頭銜、“帽子”,會滋生圍繞“帽子”的“包裝”“跑要”等一系列問題。要引導人才關注實際貢獻,就要破除人才評價中的唯“帽子”問題,建立重視人才專業能力與崗位貢獻的人才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各項人才政策,才能優化當地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環境。(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