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如何用不長的時間,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池州學院大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他們選擇了用愛為山區教育貢獻當代大學生的青春力量。
“現在再問我支教的意義是什么?能認識、幫助到那群孩子們就是最大的意義。短短幾天雖不能掀起多大的波浪,但能在孩子們心中掀起小小的漣漪便足夠了。不知道儲佳怡現在在做什么、有沒有想我?”短暫的支教生活早已期滿,但大山里那群可愛的孩子們仍讓池州學院支教團隊長宋春蘭心有牽掛。
7月初,池州學院“心岳傳承,扶搖展翅”暑期支教團共七名大學生志愿者踏上了為期一周的岳西支教之旅。據了解,池州學院“心岳傳承,扶搖展翅”支教團2008年成立,每年暑假,支教團成員都會前往岳西縣毛尖山鄉留守兒童服務中心,關愛幫扶留守兒童,開展志愿服務,今年已是池州學院義務支教岳西縣的第15年。其間共有大學生志愿者81人,為數百名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幫助。
【資料圖】
走進毛尖山鄉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孩子們的生活不再是單一的作業輔導,取而代之的是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我們都很重視這次支教機會,大家從德智體美勞五大方面準備教案,都希望為孩子們帶來收獲”。宋春蘭表示,支教團于7月8日正式上崗,志愿者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為孩子們開展了一系列趣味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孩子們進行愛國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動手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培養等。在室內課堂上,志愿者與孩子們一起剪紙、畫畫、包餃子、唱紅歌;在室外課堂上,教孩子們“五步拳”,一起跳繩、玩趣味游戲,帶領孩子們前往敬老院表演節目等。短短兩三天的時間里,這群小老師已融入兒童之家,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大哥哥、大姐姐。
“用不長的時間,去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這是池州學院赴岳西支教團一直延續的初心。打破阻礙,架起橋梁,讓留守兒童走出重重大山,是支教團每一名成員的愿望。這個愿望在支教團成員儲艷的心中最為強烈,毛尖山鄉這個脫貧不久、留守兒童遍及的小地方是儲艷的家鄉。“我了解、我熱愛我的家鄉,我會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用實際行動去關愛留守兒童,用實際行動為教育扶貧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抱著堅定的信念,儲艷出色地完成了支教活動。
“15年來,支教團成員的高漲熱情與認真負責的態度絲毫未變。能為山里的孩子們送去溫暖與歡樂,就是我們‘心岳傳承,扶搖展翅’支教團最大的動力。”支教團帶隊教師趙永興說,“我們做的事雖小,但貴在一批批池院學子的接力傳承。支教活動已經圓滿結束,志愿者們用行動為孩子們種下對未來的憧憬,讓山里的孩子堅定信念,為追逐夢想、繁榮家鄉而不懈奮斗。今后,池州學院支教團會一直以實際行動為教育扶貧貢獻當代大學生的青春力量。”
“志愿紅”圓了山村孩子的夢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清晨,伴著《義勇軍進行曲》音樂的響起,在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珍溪村珍溪小學的操場上,一場暑期里的升旗儀式正在舉行。四十余名小學生迎著朝陽整齊列隊,來自池州學院陽光公益志愿服務隊的七名大學生組成國旗護衛隊,邁著鏗鏘的步伐走過學生們面前,護旗手趙春宇手振臂揮,五星紅旗徐徐升起,迎風飄揚。
“這支陽光公益志愿隊由池州學院三位指導老師和七名在校大學生組成,并入選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2022年‘七彩假期’志愿服務示范團隊”。據池州學院材料與環境工程學院團委書記關旋介紹,該志愿隊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圍繞青少年思想引領、文明生活、身心成長、科技創新、快樂學習、藝術素養、文化傳承等七大模塊內容,在珍溪小學開展志愿支教活動。
“這樣的活動真好”“真希望老師們長期留在這里”......升旗儀式結束后,學生們雀躍地寫小紙條分享著自己的體會。讀大二的趙春宇是池州學院國旗護衛隊隊長,把國旗護衛隊的訓練搬到了這個山村小學,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成為大家“追捧”的偶像。
“每次看到小趙老師收到孩子們感謝的小紙條,我著實羨慕呀。”陳昊是志愿隊隊長,除了協調志愿隊隊員規劃好教學任務,讓學生們體驗支教課程里的快樂,大部分時間里,陳昊都“被迫”板起臉、唱“黑臉”來管理孩子們的課堂秩序。他說,志愿隊把這群學生根據年級分成兩個班集體,每天上午騰出兩節課對高年級學生進行假期作業輔導,確保他們在完成暑假作業的基礎上,再參與志愿隊的課程。
和趙春宇一樣,志愿隊隊員們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和特長,將環保、魔法化學、安全教育、非遺文化、讀書分享等融入到課堂上。
“我是東至縣洋湖鎮人,打小也是留守兒童。我想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帶孩子們去探索科學的奧秘”。7月9日,陳西安向學生們演示了小蘇打和醋配合色素發生化學反應變成五顏六色氣體的實驗,提及自己的化學實驗課,陳西安很驕傲。 7月10日上午,擅長畫畫的隊員潘佳盼和朱玲玲正在給學生們上一堂主題創意繪畫課,他們在一個潔白的布袋上發揮自己的想象,用顏料繪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一支寫著“感謝七位老師”字樣的超級“大雪糕”映入記者的眼簾。“你看我還寫了‘再來一支’呢,我想把甜蜜和幸運都送給這七位老師。”徐文軒是珍溪小學五年級學生,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跟隨奶奶生活。他告訴記者,從前放假都在家里看電視或發呆,自己特別喜歡這幾天的課程,想到教師們即將離開,內心非常不舍。
“這些大學生非常不容易,為孩子們忙前忙后,身上的衣服常常都是濕的,村里的老百姓都非常感激他們,叮囑我們來看看。”7月10日中午,珍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董恒給志愿隊和學生們送來了西瓜。董恒說,珍溪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落,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務工,兒童留守在家是常態;這次志愿隊的到來,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希望今后能多開展這樣的活動,村里也會不遺余力地配合。
志愿隊此次在珍溪小學開展志愿服務十余天,隊員們從不同文化領域開設了七十余節課。“我們將繼續踐行為地方服務的理念,讓這一抹溫暖的‘志愿紅’照亮更多山村孩子的童年夢。”指導教師魏曉嬌說。
孩子們在認真寫作業
支教大學生程欣然在給孩子們講故事
支教大學生教孩子們打“五步拳”
實踐團成員給孩子們普及國防教育知識
教學生們繪畫
多彩課堂 快樂成長
伴著清晨的陽光,和著夏蟬的鳴叫,池州學院赴石臺縣春雨課堂實踐團迎來了熱情洋溢的孩子們。一句句帶著童稚的問候、一聲聲親切的“老師好”拉開了暑期春雨課堂的序幕。
實踐團的9名成員結合自身專業所長,以愛心支教的形式為60名孩子們帶來了精彩有趣的課程。隊員們充分運用優秀影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組織孩子們觀看紅色影片,加強愛國主義熏陶和紅色基因傳承;為孩子們講述國學經典,初步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授地理和歷史知識,帶領孩子們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和深厚的歷史底蘊;開設手工課,激發孩子們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此外,實踐團還陸續開展了趣味數學、普法講堂、心理輔導、美術繪畫、國防教育、安全教育、體育知識等眾多特色課程。
夏日炎炎磨滅不了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孩子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像一條條靈活的游魚給炎熱的教室注入新鮮的活力。孩子們酷愛學習唐詩宋詞,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被孩子們背誦得滾瓜爛熟。他們時常向教師們提議:“真希望再多學一些知識。”
“我們把孩子放在這里特別安心,孩子們學到很多東西,快快樂樂過暑假,我自己上班也很放心。”家長余小燕感慨道。實踐團成員本次志愿服務對象為丁香鎮創業園區企業員工的子女,主要包括幼兒園、小學一至六年級的幼兒、學生們。實踐團根據年齡特征,分大班和小班,有針對性地提供了課程教授和愛心陪伴活動。
據了解,池州學院赴石臺縣春雨課堂實踐團在丁香鎮服務的二十多天里,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們之間養成了真摯的感情。成員們從不同內容開展了八十余節課程,他們用自己的真誠與熱情為孩子們的暑期增添了不一樣的光彩。“我們將秉持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用我們的熱情溫暖孩子們的心靈,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教育振興。”實踐團隊長這樣說。
□本報記者丁亞東,通訊員汪玉、趙冉冉、周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