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二人是不能分開的,雖然我的丈夫成了‘植物人’,但我一定會照顧他,不離不棄,至死不渝。”這是經濟技術開發區萬春街道勝和社區潘桂蘭在丈夫王緒兵成了植物人時說過的話。16年來,她說到了也做到了。因為這份大愛,潘桂蘭獲評2013年“蕪湖好人”、2018年第五屆蕪湖市道德模范;其家庭也先后獲得2014年蕪湖市十大“最美家庭”、2018年第一屆蕪湖市文明家庭。
(資料圖片)
一場車禍 改變全家命運
潘桂蘭與丈夫王緒兵結識時,王緒兵的家庭條件并不好。婚后,夫妻二人靠著勤勞的雙手一起奮斗,丈夫王緒兵打工掙錢養家,妻子潘桂蘭操持家務、看管孩子,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然而,世事難料,2006年的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改變了這個家庭的命運:王緒兵騎摩托車出了車禍,頭部受到了重創,當場昏迷不醒。采訪中,潘桂蘭痛苦地回憶說:“當時在醫院幾個小時的等待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生命如此脆弱,我心中埋怨著,但又不知該埋怨誰。我真希望那時躺在病床上的是我而不是王緒兵,可這一切都只是希望......”
更為殘酷的是,丈夫王緒兵從此將不能站起來,醫生說,由于他腦出血后中樞神經受損,出現了語言功能和運動功能障礙,可能終身癱瘓。一晃幾個月過去了,王緒兵還是沒有醒過來。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潘桂蘭四處借錢,親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光醫藥費就用去了一百多萬元。此時已是家徒四壁,一雙兒女年齡還小,都在上學,上面還有80多歲的公公婆婆,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全落在了潘桂蘭的肩上。潘桂蘭哭泣過,絕望過,但最終選擇了堅強面對。因為她不能放棄她的愛人,她始終有個信念:有一天王緒兵能睜開眼睛,呼喚她的名字,她滿心期盼著奇跡會在王緒兵身上出現。
不離不棄 只緣那份真摯的愛
根據醫生的建議,潘桂蘭把王緒兵接回了家。最初一段時間,王緒兵一直處于“昏睡”狀態,手腳軟綿綿的,大小便失禁。潘桂蘭把肉、青菜剁碎,和著稀飯一口一口地喂他“吃”;每天定時幫他翻身,給他擦洗身子,幫他按摩身體;每天出門前,她都要到床前跟丈夫說一聲,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丈夫的床前跟他說說話。平時一有空,她就跟他講以前的事和她日常的見聞。聽人說針灸治療效果好,她就請來醫生給他做針灸;聽說哪種草藥可以治好他的病,她就找來熬給他喝。漸漸地,王緒兵的四肢能微微動彈了,他還能睜開眼睛,會笑了。后來每天晚上,潘桂蘭都把丈夫抱起來靠在床頭上,給他洗腳、唱歌、講故事。
2009年,潘桂蘭家位于勝和社區的房屋拆遷,原本應于2018年4月分房的潘桂蘭,卻因無經濟來源一直未拿到新房,長期在外租房住。但是即使當時一家六口擠在出租房內,去過的人都感嘆室內干凈又整潔,沒有一絲異味。丈夫沒有思維意識,不會說話,大小便更是不能自理,吃飯只能從鼻孔里打流質,氣管被切開了,除了會喘氣之外,躺在病床上的丈夫什么都不能做。如果護理不到位,隨時都有并發癥的可能。潘桂蘭日復一日盡心護理著丈夫,她每天要為丈夫進食6次。為此,潘桂蘭早晨4點就要起床為丈夫做第一餐飯,將蔬菜水果肉食等打成汁,然后再煮熟,通過針管從丈夫鼻孔里打進去,每隔幾個小時一次,必須準時。與此同時,她還得用同樣的方式每天為丈夫喂三次藥。對于植物人來說,吸痰是非常關鍵的護理環節,如果不幫助吸痰,會導致肺部感染甚至呼吸衰竭以致死亡。三天一次大便,四個小時一次小便,這些都要在潘桂蘭的幫助下才能完成。自從丈夫成了植物人,潘桂蘭沒睡過一個好覺,什么時間做什么,都成了習慣。病人四肢不能自己活動,要使勁地拉動伸縮,進行功能鍛煉,又不能讓病人痛苦,每次一個小時,每次幫丈夫鍛煉后,潘桂蘭自己都是滿身大汗。有時丈夫大便不通暢,她就用手去摳。“臥床病人最怕長褥瘡,一旦長了褥瘡,傷口潰爛難愈,極易感染,有的病人很快就因此結束生命。他沒有長過一個褥瘡。”潘桂蘭很自豪。
潘桂蘭總是說:“不管咋樣,只要有一絲希望,我也不會放棄,他活一天,這個家就是一個完整的家,兩個孩子還能叫一聲爸。”
一片真情 打動十里八鄉眾人心
這些年不僅要照顧丈夫,潘桂蘭把家里其他人也照顧得很好,年邁的公婆身體健康,同時,一雙兒女也茁壯成長,現在女兒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好幾年。潘桂蘭說,兒女是她心中最大的安慰。
自從丈夫王緒兵出車禍以來,潘桂蘭家所屬的勝和社區的干部多次上門慰問,并帶來了政府的關心,將她家列入低保戶,萬春街道民政部門也給予了救助。在市領導的關心下,萬春街道相關部門特事特辦,讓潘桂蘭一家搬入安置小區新房入住。潘桂蘭的故事在十里八鄉傳為美談,對于眾人的贊譽,潘桂蘭說:“雖然累點,只要丈夫在,我心里就踏實。”
大江晚報記者 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