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聞網記者 張建平 圖/文
劉邦在垓下一戰定乾坤,建立大“漢”王朝。華夏各地族群融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漢”成為中國的代表性符號。今年6月,垓下遺址省級考古遺址公園揭牌
【資料圖】
從秦始皇到漢高祖,伴隨著刀劍征服的統一過程,華夏各地族群完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漢”族。
“漢”在地是漢水,在天則是指銀河,又稱銀漢、星漢、云漢、河漢、天河、星河等,與神秘星空有關聯,令人聯想翩翩。隨著漢朝國力的強盛、對四方的影響力增強,“漢”從一個朝代名稱,演變成中國的代表性符號,“漢族”“漢人”“漢語”等自此流傳于世。
在蚌埠市博物館《古代歷史文明陳列》展廳過廳中央,巨大的霸王別姬雕塑引人駐足,項羽挽著虞姬的尸身,滿懷悲愴。“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公元前202年,被稱為東方滑鐵盧之戰的垓下之戰決定了西楚霸王的悲劇命運,美人虞姬拔劍殉情演繹了悲情的“霸王別姬”。
在垓下大汶口文化古城之上增筑的秦漢古城,曾是西楚霸王最后的堡壘。公元前202年的一個月黑風高夜,項羽倉皇南逃、自刎烏江。相持四年多的楚漢戰爭自此結束,劉邦在垓下一戰定乾坤,一個新的王朝“漢”宣告建立,開啟了大漢四百年基業。
垓下遺址于1986年7月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6月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入選安徽省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古城及花海景觀等已成四方游客網紅打卡地。
霸王別姬處
站在沱河北岸,放眼南望,靜靜的沱河如一條玉帶,自西向東半繞古城,蜿蜒東流。雖經千年滄桑,平地兀起的垓下古城在夕陽余暉下依舊沉郁蒼涼。颯颯風起時,隱隱似仍有金戈鐵馬的殺伐之聲,楚旌漢旗恍在眼前。遙望當年,窮途末路的西楚霸王虎帳夜飲,痛放悲聲。美人虞姬舞劍相和,“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后人感嘆: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
游客在粉黛亂子草叢中拍照留影
史載2200多年前,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在成皋、廣武一帶鏖戰數月,項羽久戰不勝,被迫與劉邦盟約以鴻溝為界,楚漢分領半壁江山,項羽于是引兵東還。詎料劉邦恐養虎遺患,用張良、陳平計,背盟毀約,一路追擊項羽,并招韓信、彭越合圍楚軍,以“十面埋伏”將楚軍重重圍困于垓下。《史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縱有拔山舉鼎之力,此刻也回天乏術,“于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曾經頂天立地的霸王,頓時陷入走投無路的困境。“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無計可施的項羽乘夜遁逃,南渡淮河,經鐘離城向陰陵、東城敗逃,其間數度遭漢軍截擊,從垓下突圍出來的800多軍士最后在東城只剩下26騎。項羽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于是在烏江自刎身亡。
漢興之地 勝利之城
近年,固鎮縣把本縣定位為“漢興之地、勝利之城”,即取義于垓下。垓下之戰是中國軍事上的一次重要大戰,劉邦在此擊敗項羽,奠定了漢朝四百年基業,垓下可謂是漢民族的“成名”地、漢文化的發源地,具有世界級的知名度和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劉邦初封為漢王,打敗西楚霸王后,遂沿用封號作國號。由此,“漢”成為中國、中國人的代稱。
垓下豐厚的文化資源包括的城市起源、古城建筑、戰爭軍事、楚漢歷史、愛情故事、宗教習俗、戲曲影視等。舊有“垓下風云、霸城煙雨、漢陵秋色、虞灣夕照、撒金曉月、夾山簫韻、古剎晨鐘、洨上雙虹、沱沙落雁、龍虎春光”等垓下十景。
蜿蜒的沱河繞垓下古城而過,古城北部是大片的金菊
垓下擁有獨特的城上城文化遺存,即秦漢古城之下,疊壓著大汶口晚期史前古城。專家考證,垓下史前古城是淮河流域進入第一個文化鼎盛時期的產物,堪稱大汶口時期第一城,是揭秘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遺址。秦漢古城初筑于秦末漢初,項羽軍垓下時,曾命軍士以戰袍兜土加固城墻。西漢初年(公元前187年)設洨國,一度為呂后侄呂產的封地。多年經營續建,形成城門、城墻、護城河、烽火臺、道路、水系、生活區、加工區、貴族區、平民區等功能齊全的城池。獨特的古城文化豐富了我國的古代城市史。
垓下的軍事文化極其豐富:“步步為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典故成語均出于此。秦漢之際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筑壩濰水”、“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大量軍事戰略戰法,在垓下決戰時發揮到極致,堪稱一部生動的古代軍事教科書。
楚風留雅韻,漢跡呈圣境。垓下之戰作為楚之尾、漢之源,見證了漢民族的興起繁榮。霸王城、許慎著書臺、張良吹簫臺、韓信點將臺、虞姬灣、浣發池、許慎橋、撒金橋、龍虎橋、馬鞍橋、大小皇橋,流傳民間的獅子、龍燈、旱船、花轎、秧歌、花車、獨桿轎及墜子、揚琴、大鼓、快板、泗州戲等民間藝術,傳承了千古遺風,垓下可謂是一個漢代風情園。
垓下是“霸王別姬”的發生地,這一凄美故事家喻戶曉。垓下之戰是項羽走向末路的重要轉折,折戟自刎,雖敗猶榮。美女虞姬的垓下刎別,凄涼悲壯、感動世人,“霸王別姬”這一愛情故事給垓下增添了豐富的色彩。
垓下古城內原分布十多座廟宇,有跡可考的廟宇如壽圣禪寺,寺聯曰:“壽本德征、圣由天縱;禪從悟入、寺以緣修”;東岳廟有聯曰:“五岳唯有東岳大、諸山莫比泰山高”;火神廟集聯曰“火德中天扶日月,神威一殿鎮乾坤”。此外,還有觀音奶奶廟、玉皇閣、關帝廟、觀音殿等。豐富的宗教文化,也是垓下文化的一道風景。
垓下遺址文物保護碑
取材于楚漢戰爭、垓下之戰的音樂戲曲影視文化作品眾多,琵琶古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楚歌》、《大風歌》等;京劇及地方戲《霸王別姬》;影視劇《霸王別姬》、《十面埋伏》、《漢劉邦》、《淮陰侯》等比比皆是,因此垓下是一個理想的再現古代戰爭場景的影視基地。
“文武雙全”的文化資源
在垓下古城西側有一處臺地,世傳為許慎著書臺,當地村民又稱許家大樓。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垓下復名洨縣,被后代譽為“字圣”的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曾任洨縣長。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字典,共收字10506個。在漢字研究方面,《說文解字》首創了字典式的體例,總結小篆線條的規律,同時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來面貌。通過小篆形體的分析,說明造字的本義。確定了形成漢字的“六書”的定義,并把“六書”具體化,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以及漢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訓詁,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匯的面貌和漢字發展歷史和規律,比較系統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論,是我國語文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說字義、辯識聲讀的字典。《說文解字》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保存了有關古代歷史、文獻、社會文化、經濟生活的原始資料。堪稱東漢末以前中國歷史百科全書,成為后人閱讀古籍,探討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橋梁和鑰匙。
考古證明,許慎讀書臺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57年治理沱河時,南京博物院等單位曾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石器、骨器以及漢代銅壺、唐代三彩瓷器等,并在沱河里發現一枚2.95米長的古代象牙。據村民說,當時出土的文物裝了幾大卡車運往南京。
垓下非遺——獨桿轎
許慎著書臺原在沱河北岸,1957年沱河改道北移后留在南岸,與垓下古城相連。許慎不僅在垓下留下了許橋、撒金橋等古跡和掌故傳說,也使垓下擁有了“文武雙全”的文化資源。
創新形式推動文旅融合
垓下遺址成為安徽省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令人對垓下充滿期待。如何喚醒塵封的歷史,讓睡著的文化活起來,讓垓下早日破繭化蝶,使垓下歷史文化資源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人們的多年期盼。
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蚌埠市以“三山兩湖一場”(荊山、涂山、錐子山、龍子湖、沱湖、垓下古戰場)開發為重點,規劃整合旅游資源。2021年,蚌埠市委市政府以新理念、新視野、新思路、新舉措來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加快構建“一核、一帶、兩龍頭、三區、三組團”發展新格局,垓下納入“漢興之地、勝利之城”——固鎮文旅產業組團。近年垓下景區創建推進迅速,居民整體搬遷完成,修建了垓下遺址展示館、觀光大道、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等基礎設施,虞美金菊、粉黛子花海等四季花海已成四方游客網紅打卡地。
各界人士對垓下旅游開發,特別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提出不少建議:如,歷代有關項羽與虞姬的詩詞吟詠不勝枚舉,蘇軾《虞姬墓》詩:“帳下佳人拭泗痕,門前壯士氣如云。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蘇轍《虞姬墓》詩:“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今窮。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清代袁枚《過虞溝游虞姬廟》詩:“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等。可以名人題詠為題材舉辦全國書法大賽,或邀請國內書法大家制書入碑,選擇適當的地方建設碑林,以展示景區豐富的文化內涵。
楚漢爭霸故事在皖北及皖東流傳甚廣,不僅在靈璧、固鎮有多座“霸王城”,鳳陽縣的鐘離古城也有“霸王城”的別名。靈璧縣城東南有虞姬墓,而定遠縣東南二龍鄉也有名為“嗟虞墩”的虞姬墓。皖北皖東有關各市縣可以聯合起來,強化整體形象宣傳,共同開發楚漢旅游文化資源。如以陳勝吳廣起義的大澤鄉為起點,串聯秦末戰爭重要軍事節點;或依據楚漢決戰中項羽作戰線路圖,自垓下、鐘離、陰陵、東城至和縣烏江,系統設計主題旅游線路;也可結合中學歷史教材,作為青少年學生研學旅游項目,整體宣傳,打包銷售,吸引游客較完整地領略當年的歷史文化風貌。蚌埠市作為“兩個中心”城市,應主動作為,借建設省級考古遺址公園之機,發揮龍頭引領作用,推進實現文化遺產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