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為迎接蕪湖市新一屆團代會的召開,回顧總結蕪湖市及各基層團組織過去五年來所開展的各項工作,本報聯合團蕪湖市委推出系列專題,共同聚焦縣域共青團特色工作,在回顧與展示中,更好地推動共青團改革工作。
“新四軍七師于1941年5月1日在無為縣白茆的胡家大屋正式成立,主要以‘皖南事變’中突圍到江北的新四軍部隊為基礎......”新四軍七師紀念館內,一名臉龐稚嫩卻目光堅定的紅領巾講解員吸引著眾人的目光。作為無為市紅領巾講解員的一員,無為市實驗小學602中隊的許俊逸正聲情并茂地向八方來客講述“血泊中誕生的新四軍七師”的故事。
【資料圖】
像許俊逸這樣的無為市青少年宣講員,全市還有兩百多名,他們在新四軍七師紀念館、渡江第一船始發地、戴安瀾故居,在社區、教室、田間地頭等,堅持用青春語言,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無為紅色故事,讓青少年在志愿講解中加深歷史了解,厚植家國情懷。
為了用好革命老區這一先天資源,近年來,團無為市委依托共青團及少先隊的組織體系優勢和動員能力,挖掘紅色資源、守好紅色根脈、賡續紅色血脈,深化青少年思想教育,引領著廣大青少年厚培知史愛國之情、砥礪愛黨強國之志。
“立體化”宣講 紅色理論覆蓋到人
“講好紅色故事,從來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組織的事,它需要每一個無為人的共同努力”。據團市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已在不同領域都建有紅色故事宣講團,如,由各級團、隊組織負責人組成的團隊干部宣講隊,深入團員、少先隊員中去講授專題團、隊課,充分發揮示范表率作用;由歷史、政治等專業課教師組成的青年講師宣講隊,大力發揮優秀思政課教師的深厚理論功底優勢,通過座談會、理論講座等形式,深入青少年中去宣講無為紅色土地上發生的歷史,引導著廣大青少年更好、更深地理解和把握講話的精神實質;由向上向善好青年、無為好人、優秀青年志愿者組成的青年榜樣宣講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分享故事、交流體會等方式,講述他們自己在無為這片紅色土地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增強情感共鳴和內心認同。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為此,團市委牽頭組織了一支由團員青年、少先隊員組成的學生宣講隊,打破以往“教師說學生聽”的模式,采取學生主講、教師指導的組合模式,各名小講解員在紅色教學基地、課堂上主動、創造性地開展宣講,輻射帶動身邊同學、朋友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學習中。5年來,無為市青少年宣講團共開展各類宣講674場,學習人數超7萬人次。
深挖紅色資源 開展體驗式學習
除了紅色理論宣講,團市委還積極挖掘當地的紅色資源,堅持以新四軍七師紀念館、烈士陵園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等紅色資源為載體,挖掘其育人價值,讓青少年走進融入知識、文化與教育為一體的“紅色第二課堂”,通過觀看實物與圖片、聆聽講解、舉行入團入隊儀式等方式,自覺學習革命先輩先烈故事,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還積極組織青少年探索“凱帆路”“渡江路”“惠生堤”等身邊紅色街道名稱背后的故事,走進“七一勛章”獲得者馬毛姐、抗美援朝烈士丁祖喜的故鄉,將無為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精神力量,策劃制作短視頻《濡須風云青年說》《變與不變》,情景詩歌朗誦《青春的力量》等文化視頻,通過對現有紅色資源的全面梳理、深入挖掘,全面展現革命先烈精神風貌和奮斗歷程,激發無為市廣大青少年的愛國熱情。
拓展紅色載體 豐富實踐活動
近年來,無為市各基層團、隊組織不斷豐富學習形式和內容,深入拓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一方面,組織開展“聽黨話跟黨走——童心向黨”“黨的故事我來講”、詩歌、演講、繪畫、征文、體育等活動,開展“讀、聽、寫、考、唱、畫、書、講、行、游”等多個自選動作,覆蓋“學、知、述、評、行”學習全過程。另一方面,廣泛組織動員青少年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留守兒童課程服務、社區治理等志愿服務活動中,累計參與志愿服務活動1.8萬多人次,讓青少年們在干中學、學中悟,不斷融入實踐、提高升華,從思想認識到身體力行,讓優良傳統和奮斗作風代代相傳。
紅色宣講進課堂
學生們圍在“七一勛章”獲得者馬毛姐身邊聽她講述紅色歷史
□本報記者程榕娟、通訊員陳仕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