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山西的宋先生和愛人來到安徽歙縣公安局交管大隊,他們給事故民警汪濤和同事送上了一面錦旗。錦旗上寫著“人民衛士 一心為民 神勇機智 救我父親”。在一場被當事方、肇事方以及圍觀群眾中認為的“小事故”中,他再三堅持見到當事人,并憑借多年在法醫工作的經驗,敏銳察覺到了異常,挽救了一條性命。
“你們別走,等我到現場”
10月4日晚上8點33分,黃山歙縣桂林鎮金三角轉盤附近,山西太原籍游客老宋步行橫穿馬路時,不慎被一輛三輪車撞倒。“十一”假期,歙縣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游玩,老宋和同伴已經在這里游玩了兩天。
【資料圖】
看到發生意外,一位好心的路人報了警。事故民警汪濤和同事驅車前往現場處理。事發地距大隊只有十幾分鐘車程。剛行至一半,肇事方三輪車主的兒子打電話給110,稱雙方已經協商好了,不用交警來到現場處理。
有警必出,是從警十幾年來,汪濤一直堅持的工作鐵律。雖然他可以根據電話反饋的信息返程,但他還是在電話中告知肇事方,“我到了現場,你們才可以離開。”
很快,汪濤和同事就抵達了現場。三輪車已經被扶起,傷者也已經離開。經過現場了解,肇事方表示雙方確已協商好,對方頭破了一點皮。肇事方還告訴汪濤,他們也擔心出意外,當場就叫了一輛救護車,可是車來了之后,對方卻怎么勸說都不愿意上車去醫院,表示自己并無大礙。
現場圍觀的群眾也向汪濤證實,被撞的人沒什么事情,表面上看就頭破了點皮,應該就是個“小事故”,已經走著離開了現場,沒上救護車。
“你在哪里,我過來找你見個面”
肇事方和圍觀群眾的說法,并沒有影響汪濤的判斷。他還是從肇事方處要來了老宋的電話,“你在哪來,我過來找你見個面。”電話撥過去,是正常通話。可能是職業習慣,畢竟涉及事故雙方,他覺得不見到當事人,心里總是不踏實。
得知當事人就在附近某酒店的房間里,他和同事叫上了肇事者的兒子以及酒店的工作人員,一起敲開了房門。
房間里,受傷的老宋正和朋友們在一起坐在沙發上休息,他看上去有60歲了。“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對于汪濤的提問,老宋都準確回答。“你頭是怎么受傷的?”一番聊天之后,面對這個問題,老宋卻始終答不上來,稱自己想不起來了。
大學學習臨床醫學、有過10多年法醫工作經驗的汪濤,一下子整個人都緊張起來了。結合當事人出現了嘔吐了情況,他認為老宋的腦部受到了損傷,伴隨短暫性的失憶。“你現在吐了,說明你大腦肯定有問題了,顱內壓增高才會造成這種嘔吐。”他不停地解釋著。
現場老宋的朋友也勸他去醫院看看。可能是怕家人擔心,或者影響后續的行程,可老人家卻始終搖頭,堅稱自己沒事,睡一覺就好了。
“不是人家(交警)這么敏銳,那我爸就不在了”
現場還有一個細節,更堅定了汪濤的判斷,朋友幫老宋拿了手機并告知過他,可是老宋卻一再詢問,自己的手機到底去了哪。 “你看他都昏了,一直在找手機,(到醫院)要是送遲一點,就危險了。”
情況已經很危急了。他幾乎命令式的要求老宋的同行人員把老人家架出來,直接送到醫院。“有些事情必須要堅持,在我眼里他已經是病人了。”對于當時的反應,汪濤的語氣沒有絲毫的遲疑。
到達醫院之后,馬上做CT。結果出來,所有人都驚出一身冷汗,也印證了汪濤的判斷。老宋有顱內大量出血及顱骨骨折,當晚就進行了開顱手術。
“我們家人當時就特別感謝,不是人家(交警)這么敏銳,那我爸就不在了。”事發后,老宋的家人從山西趕來,握著汪濤的手,不無感激地說。
對于自己的再三堅持,汪濤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可能就是出于職業敏感。三年前從法醫崗位輪轉到事故中隊來成為了一名交警,他對交通事故中傷者的狀態,一直非常關注。“交通事故很多時候都是意外,看來很小,就怕摔到頭引發的后續腦外傷。”所幸,老宋已經得到了及時的救治。
目前,事故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